![]()
作者 | 燕赤侠
在经过一系列剑拔弩张之后,中美再次回到谈判桌。
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中美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举行的这场磋商,被外界视为双边经贸关系能否重回正轨的重要风向标。
从双方事后的表态来看,这次谈判确实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方明确表示形成了"初步共识",美方更是迫不及待地开始宣扬成果,这种微妙差异展现出两国在经贸博弈中的不同处境和诉求。
回顾磋商前夕的局势,中美经贸博弈的天平正在发生变化。就在吉隆坡会谈前一个多月,马德里的中美磋商还笼罩在紧张氛围中,但随后几周接连发生的事件悄然改变了力量对比。
最让美国措手不及的是其军工产业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突然暴露,数据显示美国1900种武器系统和8万多个部件都离不开中国矿产,88%的供应链环节都有中国企业参与。
中国在10月适时出台的稀土管制措施直击美国军工软肋,这种"禁军用、准民用"的精准打击让美国意识到贸易战不再是单方面的施压。
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打到这个阶段,双方都尝到了不同的滋味。令人意外的是,中国今年的出口数据不降反升,同比暴增8.3%。虽然对美出口受挫,但转向其他市场的努力初见成效,稳住了外贸基本盘。
反观美国,曾经大宗出口的大豆订单几乎归零,农业州的政治压力与日俱增。芯片曾是美国自以为的王牌,但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对英伟达进行反垄断调查并下发禁购令,这张牌的效果大打折扣。
更让特朗普政府头疼的是,美国最高法院将于11月初对关税战是否违法进行裁决,而下级法院已经判定违法,这给白宫的贸易政策蒙上了阴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吉隆坡磋商吸引了全球目光。
![]()
中方谈判代表李成钢的两句表态意味深长:"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以及"形成了初步共识,下一步各自将会履行内部报批程序"。
这两句话勾勒出磋商的全貌,谈判桌上刀光剑影,但最终握手言和。
美方的强硬或许体现在对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传统议题的坚持,而中方的坚定则是对核心利益的坚守。这种"硬对硬"的较量反而体现了双方的诚意,因为真正的谈判从来不会谦让。
从具体成果来看,双方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进展。美方透露中国同意恢复大量购买美国大豆,这对美国农业州无疑是重大利好。果然,消息传出后美国大豆期货应声拉涨3%,资本市场对这个结果投下了信任票。
同时,原本11月初到期的关税暂缓期将获得延长,这为两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缓冲空间。在备受关注的稀土问题上,管制措施可能出现适度放松,但肯定会保留必要的战略筹码。
除了这些传统议题,双方还就出口管制、芬太尼禁毒合作、船舶关税等新兴问题达成了框架性共识。这些议题看似分散,实则都是中美经贸关系中的难题。
比如芬太尼问题既涉及贸易又牵扯禁毒合作,需要两国执法部门的协同配合;而船舶关税则关系到航运业的公平竞争环境。能够在这些复杂问题上取得进展,说明磋商确实触及了深层次问题。
美财长贝森特用"非常建设性"来形容此次谈判,特朗普更是自信满满地宣称"我们将与中国达成协议"。
美方乐观态度的背后,藏着国内政治算计。贝森特吹嘘谈判“非常建设性”,特朗普高调宣称“将与中国达成协议”,这些言论瞄准的是本土选民和农业州利益集团。大豆出口恢复能安抚美国农民,关税暂缓则让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松口气。
但对中方而言,何立峰副总理的表态更值得玩味:"中美经贸磋商成果来之不易,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
这句话明面是呼吁,暗里是提醒:若美方后续行动走样,当前共识可能随时缩水。
![]()
为什么选在马来西亚谈?背景很不简单。
特朗普此时正带着团队访问马来西亚,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确保该国保障对美国的稀土供应,同时推销美国飞机和天然气。
马来西亚同样是稀土生产国,这场"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暴露了美国在供应链安全上的焦虑。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还希望马来西亚购买美国大豆,这明显是在为可能失去的中国市场寻找替代方案。
在这种背景下于吉隆坡举行中美磋商,说明双方都在试探“斗而不破”的底线。
这场谈判能推进,根本原因在于“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规律仍在发挥作用。贸易战和关税战本质上违背经济规律,美国的单边措施不仅破坏了全球贸易秩序,也未能真正解决其贸易逆差问题,反而推高了本国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
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在此次磋商中再次得到体现,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与美国作为"消费引擎"的组合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这一点从中美航运市场长期"一船难求"的状况就可见一斑。
两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强行脱钩只会造成双输局面。正是这种深刻的相互依存关系,促使双方在剑拔弩张后重新回到谈判桌。
中国在这场经贸博弈中,始终坚持"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原则立场。
这种战略定力源于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自身实力的充分认知,但合作需要有原则,磋商需要有底线。
此次达成的初步共识能否通过各自内部审批程序,将是对两国的又一次考验。从美国最高法院即将对关税战做出的裁决,到中国内部的政策协调,每一步都充满变数。
但无论如何,吉隆坡磋商释放出的积极信号值得珍惜。
当美国大豆期货开始反弹,当"初步共识"这个词出现在官方通报中,当双方代表都能用"建设性"来形容会谈结果,这些细微但明确的信号表明,中美仍保留着对话惯性。
这种“边斗边谈”的新常态,或许就是未来多年两国关系的基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