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宏微科技(SH688711)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芯动能与国内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签订《零部件采购合同书》,如后续订单陆续顺利转化,预计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虽然合同暂未披露金额与数量,但在功率半导体产业链中,这样的节点往往比数字更重要——它意味着公司SiC(碳化硅)产品通过车规体系的关键验证,正式进入核心供应链!
这不是业绩兑现点,却是业绩可验证的起点。
一、业绩增长的前置条件——体系认可
在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领域,“能生产”只是入门,“能被验证”才是真壁垒。
此次公告显示,宏微科技控股子公司的SiC产品已被主机厂纳入项目验证体系,这意味着其设计、封装、工艺一致性和可靠性已通过车规考核,具备批量导入资格。
车规体系的核心在于,它是一套对稳定性、寿命与失效率要求极高的质量秩序——产品需经历上千小时的热循环、老化测试与批次追溯,验证周期通常长达12至24个月。一旦被纳入体系,企业的供货稳定性与业绩可预期性都会显著提升。
对宏微而言,这一步的意义在于,SiC业务从“潜力产品”走向“被验证资产”,标志公司开始进入主机厂的长期供货体系,业绩增长有了更明确的前置条件。
二、从技术故事到盈利路径
资本市场的定价核心在于“兑现确定性”。
过去,功率半导体板块的估值多基于技术想象,如今,车规验证带来的则是可跟踪、可量化的业绩节奏。
宏微科技近年来在SiC领域形成了较完整的产品布局——覆盖主逆变、电驱动、OBC等高压环节。本次定点合作代表这些产品进入主流整车厂的导入环节。
按照行业规律,验证完成后将进入导入订单阶段,再到SOP量产;这一过程将贯穿未来两到三年,形成持续释放的业绩曲线!
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不会停留在合同金额,而押注这类合作所代表的“结构确定性”——公司已拥有通向盈利兑现的清晰路径。
定点不是利润兑现,但它是利润的起点。
三、国产SiC的结构性加速
长期以来,车规SiC供应链高度集中于国际厂商,其壁垒不在制造工艺,而在体系准入。
宏微此次采购合同落地,说明国产功率半导体厂商已开始突破这一结构性垄断,进入验证—量产的主链路。
SiC作为新能源驱动系统的关键材料,其国产化不仅关乎产业升级,更是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一环。
在海外厂商主导格局渐变、部分中资资产(如安世半导体)重新被外资控制的当下,宏微的这一步显得尤为珍贵——它体现了中国功率半导体企业在体系内实现技术、质量与话语权的内生增长。
总结
宏微科技此次公告,不是情绪性的利好,而是结构性的验证。
它显示出公司SiC产品已进入主机厂体系,从技术能力走向产业信任,也为未来业绩释放提供了明确的时间坐标。
资本市场真正重视的,不是眼前的订单规模,而是公司能否在车规体系中站稳——因为那意味着增长的确定性与估值的重定价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