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黄昏,在小区花园里,我听见两位母亲的对话。
“我算是想明白了,儿子就得狠心让他吃苦,女儿就得舍得给她花钱。”年轻母亲说得斩钉截铁。
“可不是嘛,我儿子想要双球鞋,我硬是没给买。女儿上周看中的裙子,我眼睛都没眨就买了。”另一位随声附和。
她们身后,穿着朴素的男孩低头踢着石子,而打扮精致的小女孩正摆弄着最新款的智能手表。
我心里泛起一阵苦涩。这些年来,“穷养儿富养女”这句话,究竟被多少人这样简单地理解成了物质上的区别对待?
这句话的原貌,其实是“穷养儿志,富养女德”。
这八个字出自明代著名理学家吕得胜所著的《小儿语》。这位深谙教育之道的长者,在书中谆谆告诫:对男孩,要在“志”上磨砺,让他懂得担当;对女孩,要在“德”上滋养,让她内心丰盈。
可不知从何时起,后人断章取义,删去了最关键的“志”与“德”,只剩下简单粗暴的物质区分——男孩刻意让他匮乏,女孩尽情让她奢侈。
这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我见过太多被“穷养”毁掉的男孩。邻居家的儿子,从小在“男孩要吃苦”的观念下长大,衣服永远是表哥的旧衣服,想要的课外书永远“太贵”,偶尔考了好成绩想要奖励,也被一句“男孩不能惯着”挡回去。如今他二十出头,眼神里却总透着一种深深的不配得感——面对机会不敢争取,得到赞美时手足无措,那种刻在骨子里的自卑,不是后来多少成功能够轻易抹去的。
这不是“养志”,这是在摧毁一个孩子的尊严和底气。
我也见过被“富养”宠坏的女孩。朋友倾尽所有给女儿最好的——上千元的裙子、海外游学、名师辅导。结果女儿十八岁生日时,因为收到的包不是最新款而当众发脾气。她习惯了索取,却学不会感恩;她熟悉各种名牌,却认不清自己。
这更不是“养德”,这是在喂养一个人的虚荣和空洞。
真正的“穷养儿志”,是让男孩在精神上“富裕”,在意志上“吃苦”。
![]()
它不是刻意制造贫困,而是不让他被物欲所困;不是拒绝给他买新衣,而是教他整洁得体比名牌更重要;不是不给他零花钱,而是教他如何管理、如何分享。
更重要的是,让他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成为什么样的人。让他从小事中学会责任,从挫折中学会坚韧,从选择中学会担当。这种“穷”,是精神的淬炼,是意志的磨砺,是为了让他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挺直脊梁。
真正的“富养女德”,是让女孩在内心上“丰盈”,在品格上“高贵”。
它不只是给她买书,更是陪她一起阅读、思考、讨论;不只是送她去学琴棋书画,更是让她懂得艺术背后的精神;不只是保护她不受伤害,更是让她拥有保护自己的力量。
这种“富”,是见识的开拓,是智慧的积淀,是让她在纷繁世界中,始终拥有判断是非的睿智和坚守底线的勇气。它要滋养的,是一个女孩不随波逐流的定力、不依附他人的独立、洞察世事的智慧和悲悯他人的善良。
![]()
说到底,无论儿子还是女儿,他们首先都是“人”,都需要同样的精神滋养——被爱,但不被溺爱;被保护,但也有自由;有约束,但也有尊重。
古人云:“爱子,教之以义方。”爱的本质从来不是简单的物质给予或剥夺,而是精神的引领和品格的塑造。
如今,每当我看到那些被错误理解所伤害的孩子——自卑的男孩和虚荣的女孩——我都想对为人父母者说:请找回那被遗忘的“志”与“德”。
对我们的儿子,少一些刻意的苛刻,多一份用心的陪伴——陪他走过迷茫,教他担当;让他在精神上富有,在意志上坚强。
![]()
对我们的女儿,少一些物质的纵容,多一份精神的对话——听她内心声音,助她成长;让她在品格上高贵,在灵魂上独立。
教育从来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而是园丁对待每一株独特植物的用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需要的不是统一的模板,而是适合他们的阳光雨露。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父母——看得见孩子眼中的光,听得懂孩子心中的歌,然后用真正智慧的爱,陪他们长成自己最好的模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