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深秋的清晨,云南省腾冲市芒棒镇郑山社区的茶园里,云雾像轻纱裹着茶树,茶叶在清晨的露水滋润下娇嫩欲滴。
高山云雾出好茶,芒棒镇的茶,就长在云雾里。
芒棒镇坐落在高黎贡山分水岭以西,龙川江穿行而过。亚热带气候叠加上立体气候,让这里孕育出繁茂的植被,自古就是茶事活动盛行之地。
这些年,当地逐步形成“企业+合作社+茶农”的产业发展模式,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拓宽了茶农的增收渠道。
腾冲市甘露古道茶叶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家合作社,53岁的腾冲人郑会忠是合作社负责人。
![]()
郑会忠店里售卖的茶叶。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郑会忠本身是做工程的,2010年的一天,他驱车行驶至郑山社区附近,恰好遇到堵车。车子挪不动,他索性推开车门,到村里一农户家中喝茶聊天。
农户递来一杯热茶,郑会忠端起粗瓷碗抿了一口,清香氤氲。以前不爱喝茶的他,一下子就记住了这味道,临走时便买了些,回去分给朋友,大家都说不错。
可这么好的茶,销售情况却一般。“路不好走,客商来得少。加上茶树管理粗放,炒茶时在锅里随便扒拉两下,茶叶卖不上价,一斤才几毛钱。”农户叹着气说。
郑会忠回到家,心里开始盘算:得把这些茶的价值提上去,不如搞个合作社?
筹备合作社那几年,郑会忠拉着亲戚跑遍了云南的知名茶山。学炒茶时,铁锅烧得滚烫,他伸手翻茶,手背红了一片。“第一次炒茶手上就烫出水泡,还留下了‘纪念’呢!”郑会忠笑着抬抬手。
2018年,时机终于成熟。郑会忠在郑山社区发起成立腾冲市甘露古道茶叶专业合作社,2020年又注册成立了公司。
合作社管技术,企业管收购销售,农户负责管护采摘——三方抱成团,利益一起分,风险一起担。
合作社刚起步时,最急的是让农户摸透种茶的门道。郑会忠承包了200亩茶园当示范基地,每次培训都把农户请到园子里。
技术人员蹲在茶树边比划:“采摘要掐一芽二叶,剪枝得留三分嫩梢,炒茶时火候要跟着茶叶颜色变。”这样“手把手”教下来,农户们基本掌握了窍门。
茶叶品质上去了,郑会忠又扎进了市场。跑展会、找经销商,如今,合作社已有400多个固定客户,每年收购鲜叶20吨左右,年销售额达到300万元。
在郑会忠的带动下,芒棒镇的茶叶种植区里,一家家合作社“冒”了出来。从日常管理到技术指导,再到跑市场,大家互相搭台,把当地茶叶的品质提高了一截,茶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为了让茶叶销售得更好,郑会忠在腾冲市区开了一家茶叶店,一百多平米的店面里,摆满了各式茶叶。
![]()
郑会忠开在腾冲市区的店铺。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你看,生茶、熟茶、花茶、白茶、绿茶、红茶……郑山社区茶都在这儿了。”他指着墙上的展示架,手指划过一个个茶罐,眼里透着自豪。
来店里的客户除了品茶买茶,偶尔还想买点别的。郑会忠琢磨着,向腾冲市烟草专卖局递交了申请,成为一名零售户,平日里由妻子负责打理。
腾冲市烟草专卖局的客户经理常来“串门”,帮着指导货品陈列。“茶叶放左边,其他商品靠右,清晰的分区能让顾客对需要的商品一目了然。”几次调整后,店铺布局更合理,生意也愈发红火。
郑山社区的茶香,正是云茶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云南作为我国重点茶区,茶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近年来,云南深挖资源,聚力发展做强茶产业,持续创新提升茶科技,以“三茶”统筹推动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至2024年底,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左右,有机认证茶园面积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如今,茶产业不仅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更是云南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24年,产业发展带动全省茶农人均增收5800余元,同比增长6%。
“有政策‘领路’,咱就好好干。”郑会忠站在茶园里,指尖捻起一撮茶青,凑近鼻尖深吸一口。阳光透过云雾洒在他脸上,笑容里裹着淡淡的茶香。(程浩、张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