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切菜声轻轻响起,邓军怕吵醒隔壁房间的母亲。窗外,望城还沉浸在夜色中,只有厨房这一盏灯,为他亮着,也为母亲亮着。
邓军是望城一家企业的食堂厨师,从事厨师行业已有十余年,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照顾中风的母亲。邓军轻手轻脚起床,走进厨房,开始为母亲准备早餐和中饭。这把菜刀在他手中握了二十多年,刀柄已被磨得光滑发亮。
母亲中风后,食物要做得特别软烂。“开始是流食,”邓军的声音很轻,“现在可以吃些饭了。”他仔细地将食材切碎,动作熟练而轻柔。这份在夜色中开始的孝心,已经持续了近两千个日夜。
![]()
厨房里的孝心
邓军家的厨房不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灶台上摆着两个保温盒,一个装早饭,一个装中饭。如果是上早班,考虑到上班通勤和值班时间,他只能凌晨四点起床。出门工作之前,他都要准备妥当,才能安心去上班。
2020年,母亲中风后,他的生活节奏彻底改变。起初母亲只能吃流食,他就把食材细细打碎;现在母亲能慢慢咀嚼了,他还是坚持把菜切得碎一些。
“要准备她的早饭,和中饭的菜。”邓军说话带着湖南口音,话语朴实得像他做的饭菜一样,没有花哨,却暖心暖胃。“五六年了。”当被问及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多久,他轻声回答。时光在这简单的数字里流淌,带走的是青春,留下的是孝心。
让邓军开心的是,经过他多年的细致照顾,母亲的身体机能逐渐好转,现在不仅可以吃正常的食物,还能坐起来,虽然出行还需要轮椅,但相比刚刚中风那一段,已经恢复了一些。
孝心在这个家里静静流淌,最让邓军欣慰的是,女儿们也学会了照顾奶奶,甚至把这份善意带到生活中。“碰到扫地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会递矿泉水给他喝。”邓军有三个女儿,大女儿21岁,还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在他上班后,照顾奶奶的任务就落在大女儿身上。“现在我大女儿,有时间就识(照顾)。”
这份孝心的种子,早在邓军童年时就已种下。他记得小时候生病,母亲背着他四处求医。那个温暖的背脊,如今换成了他坚实的臂膀。
“我认为照顾母亲是应该,这也是一种幸福。”说这话时,邓军脸上有淡淡的笑意。这份幸福,简单,却厚重。
习惯成自然细微处的真情
“孝顺是一种习惯”——这正是第四届旺旺孝亲奖的主题。在邓军身上,这句话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旺旺孝亲奖倡导的正是这样的理念。孝心不必轰轰烈烈,它就藏在生活细微处:可能是清晨厨房的灯光,可能是软烂适口的饭菜,也可能是一次耐心的陪伴。
谈到本次参加“旺旺孝亲奖”的缘由,邓军告诉记者,是同事和街道了解他家的情况给他报了名。“孝亲,我的理解就是孝敬父母是应该的,这是很平凡不过的事情。”邓军的话语朴素,却道出了孝心的真谛。在他眼中,孝顺不是刻意为之的壮举,而是生活中最自然的一部分,就像呼吸一样理所当然。
![]()
第四届旺旺孝亲奖以“让孝顺成为一种习惯”和“孩子,你知道我需要什么?”为主题,鼓励大众从日常中发现孝道的真谛。这与邓军的故事不谋而合。孝心不在于形式,而在于那份时时刻刻的牵挂。旺旺集团表示:“孝道不是形式,而是一种行动与态度。”
本次旺旺孝亲奖,不少参赛许多作品像邓军的故事一样,捕捉着平凡生活中的温暖瞬间。不管是为父亲剪指甲时的轻声交谈,还是母亲尝到孩子亲手做的菜时眼角的笑纹——这些细微处的真情,才是孝亲精神最好的体现。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孝亲文化,旺旺在微博平台发起有奖互动话题#旺旺孝亲奖##旺旺爱至尊#,鼓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孝心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邓军不知道自己的故事能打动多少人。他依然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为母亲准备饭菜。窗外的天色从漆黑渐变成鱼肚白,他手中的活儿一刻不停。孝顺,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自然节律。
潇湘晨报记者陈诗娴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