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公布了2024年31个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
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有10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达到或超过8‰。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有11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正增长。
![]()
数据显示,2024年有14个省份的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7‰),其中,共有10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超过8‰,分别是西藏、宁夏、贵州、青海、新疆、海南、广东、云南、广西和甘肃,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
一般来说,人口出生率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城镇化率较低的地方。不过也有例外,其中,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去年末城镇常住人口970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91%,城镇化率位居全国第四。去年广东的人口出生率达8.89‰,也在各省份中位居前列。
数据显示,广东2024年出生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10万人,达113万人,这也是广东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连续5年成为唯一出生人口超100万的省份。难怪是“第一生育大省”。不过可惜的是,有21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负的。
- 可以肯定,人口变局新信号,广东“敢生”,靠的不只是补贴。
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微增52万,看似只是数字波动,实则暗流涌动。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在全国普遍“不敢生”的背景下,广东为何能逆势扛起113万新生儿的大旗,连续七年稳坐头把交椅?
这不是简单的“发钱催生”胜利,而是一场人口结构、经济活力与文化基因的协同爆发。
![]()
广东的生育奇迹,首先赢在“年轻”。深圳平均年龄33岁,全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超66%,高出全国5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每年净流入数十万省外青年——他们不是来养老的,是来打拼的,也正处在婚育的黄金期。东莞工厂里的年轻夫妻、广州城中村租房备孕的异乡人,构成了最真实的人口基本盘。
其次,是“文化敢生”。在潮汕、湛江,祠堂香火未断,“多子多福”仍是深植于血脉的信念。这里三孩家庭比例远高于全国,生育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家族责任。这种文化韧性,在长三角高房价高压下早已稀薄,却在岭南大地依然旺盛。
再者,政策真正“托得住”。跨省结婚“一次办”,省下半个月奔波;东莞二孩奖2万、三孩奖5万,真金白银减负;广州每千人4.7个托位,家门口就能托育。政策不是口号,而是嵌入年轻人真实生活的支持链。
反观东北、长三角等地,经济放缓、人口外流、观念个体化,生育意愿层层塌陷。上海出生率仅2.92‰,江苏自然增长已连续多年为负——“越发达越不生”的魔咒,唯独在广东被打破。
这背后,是一个新逻辑:未来的生育竞争力,不看GDP总量,而看“年轻人口净流入+文化包容性+政策精准度”的组合能力。
广东模式难以复制,但启示清晰:想让人敢生,先要让人敢来、敢留、敢成家。人口版图的重塑,早已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关于希望、归属与未来的争夺战。
- 我们再来看看建国后每年出生人口数据一览!
从1962年至1997年,几乎每年出生人口都超2000万(1976 - 1980年除外)。即便在1962年,遭遇自然灾害、连饭都吃不饱的艰难年月,新生命依然蓬勃诞生!
![]()
1976年到1980年,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最为严格,可还是存在超生情况。
有网友感慨,我便是超生的一员,1982年出生时,罚款数额巨大,父母无力承担,只好用1000斤稻谷抵换。如今,身为80后的我们已为人父母,却不敢多生育,只因教育成本过高!想当年,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拉扯大;如今物质条件优渥,却养不起孩子,我们这一代真不如父辈那一代,实在令人唏嘘!
有预测称,2025年出生人口约在757 - 806万。2020年之前的出生人口数受放开二胎影响,相关系数在1.24 - 1.32之间,系数偏大。如今结婚对数的持续下降、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再加上年轻一代生育意愿普遍低迷,都给出生人口数量带来下行压力。
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人口持续负增长的趋势令人担忧。有人担心,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乏力将成为难以逾越的难题。有人呼吁,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优化育儿环境,提供更多优惠政策。
可是,光靠政策还不够,社会观念的转变才是真正的关键。有人说:“养儿不易,育儿更难。”如果不能让年轻人感受到未来的希望和生活的温暖,再多的补贴也难以激发他们的生育意愿。唯有营造一个家庭友好、支持育儿的社会环境,才能扭转当前的低迷态势。
对此,你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