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阴人为何越来越少了?通阴婆说实在话,阴阳眼看到的都是真的吗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楞严经》《抱朴子》《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民间传说中,总有一些特殊的人,他们生来就能看见普通人看不见的东西。白日里能瞧见游荡的孤魂,夜晚能望见阴间的差役。这些人,被称作"看阴人",也叫"阴阳眼"。

可近些年来,这样的人却越来越少见了。曾经在乡野间颇有名气的通阴婆、看事的先生,一个个相继离世,后继无人。有人说是时代变了,科学昌明,鬼神之说自然消散。也有人说是天地灵气衰竭,通灵的本事也就失传了。

这些说法,到底哪个才是真的?那些看阴人口中的鬼神,又是真实存在,还是心魔幻象?

佛家经典《楞严经》中记载,修行到一定境界可得"五眼六通",其中天眼通便能洞察三界,见常人所不能见。道家典籍《抱朴子》也提到,修道之人可以"内视五脏,外观鬼神"。这些古老的记载,似乎印证了看阴人的存在。

可真正当过看阴人的,心里藏着的话,却和世人想的大不一样。今天,就让我们听听一位通阴婆的实在话,看看这阴阳眼背后,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说起看阴人越来越少这件事,还得从一位叫做王婆的老人说起。

王婆今年八十有三,住在川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她这一辈子,靠着给人看阴阳、查祸福过活,在十里八乡颇有些名气。村里人都叫她"通阴婆",说她有阴阳眼,能看见鬼神。

王婆的阴阳眼,据说是天生的。她娘怀她的时候,正值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那天。当晚雷电交加,她娘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总算把她生了下来。可这孩子一出生就不对劲,整日整夜地哭,两只眼睛总往屋角看,好像那里站着什么人似的。

村里的老人说,这孩子怕是带了阴气来的,能看见不干净的东西。果然,王婆三岁那年,就指着家里的神龛说:"那里坐着个老爷爷。"可神龛上明明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她娘吓得不轻,赶紧请了道士来看,道士掐指一算,说这孩子天生阴阳眼,是个通灵的命。

从那以后,王婆就经常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走在路上,能看见飘飘荡荡的人影;半夜醒来,能看见床边站着的黑影。这些东西有的面容模糊,有的清晰可辨,有的穿着古代的衣裳,有的披头散发形容可怖。

起初,王婆被吓得不轻,整日惊恐不安。她娘没办法,只好带她去找当地一位有名的道长。那道长看了看王婆的面相,叹了口气说:"这孩子的眼,开得太早了。"

"怎么讲?"她娘急切地问。

道长解释道,人本来都有阴阳眼,只是大多数人的天灵盖在出生后就闭合了,看不见阴间的东西。可王婆生在鬼节,又经历了母亲的难产,阴气太重,天灵盖没能完全闭合,这才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

"这是福还是祸?"

"说不上。"道长摇摇头,"能看见,也能帮人;可看得越多,自己的阳气就越弱。这孩子若想好好活着,就得学会和这些东西相处。"

于是,王婆从小就跟着那位道长学习。道长教她如何分辨阴灵的善恶,教她如何保护自己不被侵扰,也教她如何运用这双眼睛帮助别人。

十六岁那年,王婆正式出师,开始在村里给人看事。

她能看见死去的亲人是否安息,能看见家中是否有不干净的东西,能看见病人身上是否附着了什么。村里人有了解不开的事,都会来找她。有的人丢了东西,王婆闭上眼睛看一看,就能说出东西在哪里。有的人家不太平,王婆去瞧一瞧,就能指出问题所在。

渐渐地,王婆的名气越来越大,周围几个县的人都慕名而来。

我第一次见到王婆,是在五年前。那时我正在川西做田野调查,听说当地有位通阴婆,便专程去拜访。那天傍晚,我来到王婆家,一个简陋的木屋,院子里种着些药草,屋里供着三清祖师的神像。

王婆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佝偻着身子,一双眼睛浑浊却透着精光。她看了我一眼,开口就说:"你身后跟着个人。"

我吓了一跳,回头看,什么都没有。

"别看了,你看不见的。"王婆笑了笑,"是个老人,应该是你家里去世的长辈,一直护着你呢。"

我想起三年前去世的爷爷,心头一热。可我又怀疑,这会不会是王婆的套路,故意这么说来取信于人?

王婆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信不信由你,我也不强求。你是来问我关于看阴人的事吧?"

我点点头,说明来意。我想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看阴人越来越少了,也想知道,他们看到的那些东西,到底是真是假。



王婆沉默了一会儿,慢慢开口:"这个问题,问的人不少,可真正能听懂的,没几个。"

她让我坐下,给我倒了杯茶,然后开始讲述她这一生的经历。

"我这双眼睛,看了快八十年了。"王婆说,"年轻的时候,看得清清楚楚,什么都能瞧见。走在路上,阴间的差役、游荡的孤魂、甚至土地爷、城隍爷,都能看见。可这些年,越来越模糊了,有时候几天都看不见一个。"

"为什么会这样?"我问。

"因为这世道变了。"王婆叹了口气,"以前的人,信神敬鬼,心里装着敬畏。鬼神也愿意显化,让人看见。现在的人,谁还信这个?心里没了敬畏,鬼神也就不显了。"

她又说,看阴人之所以越来越少,还有另一个原因:"这个本事,传不下去了。"

"为什么传不下去?"

王婆摇摇头:"因为代价太大。"

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当年她有个徒弟,是个聪明的姑娘,跟着她学了五年,也渐渐能看见一些东西了。可有一天,这徒弟突然来找她,说不想学了。

王婆问为什么,徒弟哭着说:"师傅,我怕。我每天都能看见那些东西,它们就在我身边,我睡不好,吃不香,整个人都快疯了。我不想要这双眼睛了。"

王婆明白徒弟的苦。这双阴阳眼,看起来是个本事,实际上是个负担。常人看不见的东西,你能看见,听起来很厉害,可实际上呢?你看见的那些东西,大多数时候都帮不了你什么,反而会让你心生恐惧,夜不能寐。

"我这一辈子,都在和恐惧作斗争。"王婆说,"年轻的时候,每次看见那些东西,心里都会发毛。后来慢慢习惯了,知道大部分阴灵都不会害人,这才安心些。可这份恐惧,始终都在。"

她顿了顿,又说:"而且,这双眼睛,是要消耗自己的阳气的。看得越多,阳气损失得越多,身体也就越来越弱。你看我现在,八十多岁了,一身的病。别人都说我长寿,可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些年活得有多难受。"

我问她:"那您后悔吗?"

王婆摇摇头:"说不上后悔,但如果能选择,我不会希望自己有这双眼睛。"

她说,真正让看阴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不是传承断了,而是没人愿意再走这条路。知道了代价,谁还会愿意把这个本事传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一辈子都活在恐惧和病痛中?

"可是,"我提出疑问,"佛经和道经里都说,修炼到高深境界可以得天眼通,能看见鬼神。这和您的阴阳眼是一回事吗?"

王婆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你问到点子上了。"她说,"我这双眼睛,和那些高僧、真人的天眼,不是一回事。"

"有什么不同?"

王婆想了想,说:"就像是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河里,能看见水底的东西,和一个人学会了游泳,能潜到水底去看,这是两码事。我的阴阳眼,是天生的缺陷,是因为天灵盖没闭合,阴气太重,被迫看见了不该看的。而那些高僧真人的天眼,是通过修行得来的,能收放自如,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

"那您能收放自如吗?"

"不能。"王婆苦笑,"我这双眼睛,从小到大都是自己开着的,想闭也闭不上。只有这些年年纪大了,阳气越来越弱,才看得少了些。"

她又说,更重要的区别在于,真正修行得来的天眼,看到的是实相,是真相。而她这双阴阳眼,看到的很多东西,未必是真的。

"不是真的?"我大吃一惊,"您看见的鬼神,都是假的?"

"不是全假,但也不是全真。"王婆缓缓说道,"这里面的道理,很复杂。"

她让我搬个凳子坐近些,压低声音说:"我给你讲个实例,你就明白了。"

那是二十年前的事。村里有个年轻人,突然得了怪病,整日神志不清,嘴里胡言乱语。家人以为是中邪了,就请王婆去看。

王婆去了一看,果然看见这年轻人身后跟着一个黑影,形状模糊,像个人又不像个人。她当时判断,这是有阴灵附身了。

于是她做法驱邪,忙活了大半夜,那黑影终于散去。可年轻人的病却没有好转,反而更严重了。

王婆觉得奇怪,又仔细去看,这才发现,那个黑影不是什么阴灵,而是年轻人自己心里的魔障。因为他前段时间做了亏心事,心里有鬼,晚上睡不着觉,精神越来越差,就产生了幻觉。这个幻觉太强烈了,连她的阴阳眼都能看见。

"原来你看见的,是他的心魔?"我惊讶道。

"对。"王婆点点头,"这就是我说的,阴阳眼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的鬼神,也可能是人心里的东西。"

她说,佛家讲"万法唯心造",道家讲"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人心里想什么,就会投射出什么。一个心里有鬼的人,他的恐惧、愧疚、怨恨,都会化作某种能量场,这种能量场足够强的时候,连阴阳眼都能看见。

"那你看见的鬼神,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假的?"

王婆沉默了许久,才说:"我也说不清。可能一半一半吧。"



听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更大的疑惑。如果阴阳眼看见的东西,有真有假,那怎么分辨哪些是真的鬼神,哪些是人心投射出来的幻象?

更重要的是,王婆说真正修行得来的天眼,看到的才是实相、真相。可这"实相"和"真相"又是什么?难道佛经道经中记载的那些高僧真人,他们看见的鬼神,就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把这些疑问说给王婆听。

王婆看着我,那双浑浊的眼睛里,突然闪过一丝清明。她缓缓开口说:"你问的这些,已经不是阴阳眼能解答的了。这涉及到修行的根本,涉及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她顿了顿,又说:"我这一辈子,虽然有这双眼睛,但修行不深,很多道理也是到了晚年才慢慢明白。现在我告诉你的这些话,是我用了八十年才悟出来的......"

可话说到这里,王婆却停住了。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山峦,许久不语。

我知道,她要说的话,才是最关键的。那些话,关乎阴阳眼的真相,关乎鬼神的实质,关乎修行的奥秘......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