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阴德的10种善行,最该行哪种?判官道出:此善能直接增添阳寿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太上感应篇》《阴骘文》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阴德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分量极重。

《太上感应篇》开篇便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话道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人在做,天在看。世间有一种善行,做了别人不知道,却能在冥冥之中积累功德,这便是阴德。阳善求的是人前显赫,阴德图的是心安理得。

可是,善行有千百种,布施有钱、护生有功、济困有德、修桥铺路也是善举。到底哪一种善行,才是真正能够积累阴德、甚至增添阳寿的?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地府判官掌管生死簿,记录着每个人的善恶功过。有德之人,判官会悄然增添寿数;作恶之人,则会削减阳寿。明朝《三言二拍》中记载过不少判官夜访的故事,其中有一桩案子,判官亲口道出了十种积阴德的善行,更揭示了其中一种善行,能够直接增添阳寿。

这到底是哪一种?为何唯独这一种能有如此殊胜的功德?



话说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南昌府有个读书人,名叫周思敬。此人出身寒门,自幼聪颖好学,十五岁中了秀才,按理说前程似锦。可命运偏偏捉弄人,他连考三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眼看年过三十,功名无望,家境更是每况愈下。

周思敬的妻子陈氏,是个贤良的女子。两人成亲七载,始终相濡以沫。眼看丈夫屡试不第,心中焦急,却从不抱怨,反而日夜在观音菩萨面前祈祷,希望菩萨保佑夫君能够金榜题名。

这一年秋天,陈氏突然病倒了。起初只是咳嗽,后来竟咳出血来。周思敬请遍了城中名医,都说是肺痨之症,怕是活不过这个冬天。周思敬心如刀绞,陈氏却很平静,拉着丈夫的手说:"夫君不必伤心,生死有命。我只是担心,若我去了,谁来照顾你。"

周思敬流着泪说:"你若去了,我也不想活了。"

陈氏摇摇头:"万万不可。你还年轻,学问又好,将来定能出人头地。只是有一件事,我想托付给你。"

"什么事你尽管说,我一定办到。"

陈氏从枕头下取出一个布包,里面有三十两银子:"这是我这些年攒下的私房钱。我知道家里困难,但这钱你千万别用。等我去了,你就拿这钱去做些善事。布施给穷人也好,放生也好,修桥补路也好,总之要积些阴德。我听老人说,阴德积得多了,福报自然会来。"

周思敬接过银子,心中一阵酸楚。妻子病成这样,还想着让他行善积德,这份心意让他感动又心痛。

陈氏病情日益加重,到了冬月,已经卧床不起。周思敬日夜守在床边,寸步不离。这天夜里,陈氏突然睁开眼睛,说:"夫君,我梦见一位穿着官服的人来了,说我阳寿已尽,要随他去地府报到。可他看了看手中的册子,又皱起眉头,说我命中本该有子嗣,却因缘未到。他让我再等三日,若是三日内有转机,便可留下;若没有,就要随他而去。"

周思敬听了,心中一动:"你说的那人,穿什么样的官服?"

"黑色的袍子,头戴高冠,手里拿着一本册子。"陈氏回忆着,"对了,他的袍子上绣着一个'判'字。"

周思敬心头一震。他虽是读书人,对这些鬼神之说半信半疑,但妻子说得如此详细,又怎能不信?他想起妻子临终托付的那三十两银子,立刻拿定主意。

第二天一早,周思敬出门了。他先去了城外的屠宰场,花了十两银子买下了即将被宰的三头牛,放到郊外的草场去。又去了菜市场,看见有人在卖乌龟,他全买了下来,拿到河边放生。

接着,他来到城中的义庄,那里收留着许多无家可归的乞丐和孤寡老人。周思敬拿出十两银子,交给义庄的主事,说:"这些钱请帮我买些米粮棉衣,分给这些可怜人。"

主事感激不尽,问他姓名,他摆摆手:"不必,只是想行些善事而已。"

最后,他来到城外的官道上。那里有一座破旧的小桥,年久失修,每到雨天就会被冲垮,行人过桥极为不便。周思敬找来工匠,花了剩下的钱把桥修好,还在桥头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此桥由好心人士捐修,愿过往行人平安顺遂。"

做完这些事,周思敬回到家中,已是傍晚时分。他来到妻子床前,发现陈氏的气色竟然好了许多,不再那么苍白。

"夫君,你一天都去哪了?"陈氏虚弱地问。

周思敬笑着说:"去办你托付的事了。"

当天晚上,周思敬守在妻子床前,不知不觉睡着了。睡梦中,他看见一个穿黑袍的官员走进屋来。那人相貌威严,正是妻子描述的那位判官。

周思敬想要起身行礼,却发现身体动弹不得。判官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礼。

"周思敬,你可知我为何而来?"判官的声音低沉。

"是为了内子的事吗?"周思敬问道。

判官点点头:"你妻子陈氏,命中阳寿三十有三,今年正好三十三岁,本该在这个冬天离世。可我查看生死簿时,发现了一些变化。"

"什么变化?"周思敬急忙问。

判官翻开手中的册子:"就在今日,陈氏的命格上突然多了一笔功德。这笔功德不是她自己积的,而是你为她积的。"

周思敬心中一喜:"那是否能救她一命?"

判官沉思片刻:"你今日所行之善,确实有功德。买牛放生,这是护生之德;买龟放生,这也是护生;布施钱粮,这是济困之德;修桥补路,这是便民之德。四样善事,样样都有阴德。"

他顿了顿,继续说:"可是,这些善事虽好,却还不足以改变生死簿上的定数。你妻子的阳寿已尽,单凭这些,只能让她少受些病痛之苦,却不能延寿。"

周思敬听了,心中一凉:"那该怎么办?"



判官看着他,眼神中透着几分欣赏:"你倒是一片赤诚之心。罢了,看在你如此孝顺的份上,我便破例指点你一番。"

"多谢判官!"周思敬连忙叩首。

"你可知道,世间的善行,大致可分为十种?"判官说着,掰着手指数道,"第一种,布施财物,救济贫困;第二种,放生护生,不杀生灵;第三种,修桥铺路,方便行人;第四种,施茶舍药,救治病患;第五种,助人婚嫁,成全好事;第六种,尊老爱幼,奉养双亲;第七种,兴办义学,教化子弟;第八种,掩埋尸骸,施棺送葬;第九种,劝人为善,化解怨仇;第十种......"

说到第十种,判官突然停住了。他抬头看了看天色,眉头微皱。

"第十种是什么?"周思敬追问道。

判官摇摇头:"天机不可泄露。你先说说,这十种善行中,你以为哪一种功德最大?"

周思敬想了想:"依弟子之见,布施财物、放生护生,这些都是大善。特别是放生,佛家常说救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想来功德最大。"

判官笑了:"世人都这么想。可你错了。"

"那是哪一种?"周思敬急切地问。

判官正要开口,突然一阵阴风吹过,屋外传来远处的鸡鸣声。判官脸色一变:"糟了,天快亮了,我得走了。"

"判官且慢!"周思敬想要挽留,"您还没说第十种是什么,又是哪一种功德最大!"

判官已经走到门口,回头看了他一眼:"想知道答案,明晚再说。今天你行的这些善事,我已经记在册子上了。你妻子的病,会好转一些,但要想彻底转变命运,还需要......"

话没说完,判官的身影就消失了。周思敬猛然惊醒,发现天已蒙蒙亮。他赶紧去看妻子,发现陈氏睡得正香,脸上竟有了一丝血色。

接下来的一整天,周思敬都在想着判官说的话。十种善行,到底哪一种功德最大?第十种又是什么?这些疑问萦绕在他心头,让他坐立不安。

他回想起昨天做的那些善事,布施、放生、修桥,这些在他看来都是很大的善举了,可判官却说还不够。那到底什么才够呢?

傍晚时分,周思敬在书房里翻阅典籍,想要找到答案。他翻出了《太上感应篇》,仔细阅读其中关于善恶报应的记载。书中说:"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又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可这些话都很笼统,并没有明确说哪种善行功德最大。

周思敬又翻出《阴骘文》,里面讲了许多积阴德的方法,但同样没有答案。正当他苦思冥想时,房门突然开了一条缝,一阵阴风吹进来,屋内的灯火摇曳不定。

周思敬心头一喜,知道是判官来了。果然,黑袍判官的身影出现在房中。

"周思敬,你还在想昨晚的事?"判官问道。

"正是。"周思敬起身行礼,"还请判官明示。"

判官在椅子上坐下,打开手中的册子:"昨晚时间仓促,没来得及细说。今天我时间充裕,可以跟你好好讲讲。"

周思敬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待判官开口。

"你可知道,为何我说你昨天行的善事还不够?"判官问。

"请判官指教。"

"因为你做的那些事,虽然有功德,却不能直接增添阳寿。"判官解释道,"世间善事千千万,但能够增寿的,只有少数几种。而能够直接大幅增寿的,更是少之又少。"

周思敬心中一动:"那是哪些?"

判官说:"我先跟你讲讲这十种善行的功德大小。第一种,布施财物。这是基础的善行,能积阴德,但功德有限。因为钱财是身外之物,施舍出去虽然能帮助别人,但并不涉及性命。"

"第二种,放生护生。这个功德就大多了,因为直接关系到生命。佛家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动物也是同样的道理。你昨天放生的牛和龟,这些功德会记在册子上,将来能转化为福报。"

"第三种,修桥铺路。这也是大善,因为能够惠及千百人。一座桥修好了,可能用上几十年,无数人因此受益。这种善行的功德会慢慢积累,越往后越大。"

判官继续说下去,将十种善行逐一解释。周思敬听得入神,心中对善恶报应之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说到第九种"劝人为善"时,判官特别强调:"这一种很特殊。你劝一个人行善,这个人因你而行善,他的功德会分一部分给你。如果他又去劝别人,功德还会再分给你一份。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功德就会越来越大。"

"那第十种呢?"周思敬终于忍不住问道。

判官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严肃:"第十种,才是真正能够直接增添阳寿的善行。这种善行,我昨晚没说,是因为天机不可轻泄。今天既然答应告诉你,我就破例说一次。"

周思敬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个答案。

判官缓缓开口:"第十种善行,是......"

就在这时,屋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陈氏的婢女在门外喊道:"老爷!老爷!夫人醒了,她说想见您!"

周思敬心中一急,回头应道:"我马上来!"再回头看时,判官已经不见了踪影。

他心中懊恼不已,可妻子要紧,只好先去看陈氏。到了卧房,发现陈氏确实醒了,而且精神比前几天好了许多。

"夫君,我做了个梦。"陈氏拉着周思敬的手说,"梦见观音菩萨来了,说我还有转机。菩萨让我告诉你,要想真正积阴德、增阳寿,有一种善行是最重要的。"

"什么善行?"周思敬急忙问。

"菩萨还没说完,我就醒了。"陈氏摇摇头,"但菩萨好像提到了一个字......"

"什么字?"

"好像是'命'字。"陈氏努力回忆着。

周思敬心头一震。命?莫非是指...

周思敬整夜未眠,脑海中反复琢磨着"命"这个字。

第二天夜里,他早早守在书房,等待判官再来。可这一夜,判官始终没有出现。第三夜、第四夜都是如此。周思敬心中焦急,却又无可奈何。

直到第七天夜里,那阵熟悉的阴风终于又吹进了房间。判官现身,脸色有些凝重。

"这几日你一直在等我?"判官问。

"正是。"周思敬赶紧起身,"还请判官告诉我,那第十种善行到底是什么?"

判官叹了口气:"我本不该说,可你如此执着,又是为了救妻子性命,我若不说,未免太过无情。罢了,今日便告诉你。"

他走到窗前,望着夜空:"第十种善行,也是十种善行中唯一能够直接增添阳寿的,那就是......"

说到这里,判官突然停住了。他回头看着周思敬,眼神中带着一丝考量,似乎在犹豫是否真的要说出这个天机。

良久,判官才缓缓开口:"是救人性命。"

四个字,轻飘飘地落在周思敬心上,却如雷霆般震撼。

"救人性命?"周思敬重复着这四个字,"可是,这与放生护生有何不同?"



"大不相同。"判官摇摇头,"放生护生,救的是动物;救人性命,救的是人。天地之间,人为万物之灵。救一个人的性命,其功德远胜救千百只动物。因为人命关天,这是天理中最大的道理。"

周思敬若有所悟,却又有些疑惑:"可我只是个穷书生,哪有能力去救人性命?"

判官看着他,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谁说救人性命就一定要有钱有势?其实,救人性命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需要钱财,有的不需要。关键在于......"

判官的声音渐渐变低,周思敬只听到"关键在于"四个字,后面说的什么却完全听不清了,仿佛有一层无形的屏障挡住了声音。

"判官!"周思敬急切地喊道,"您说什么?我听不见!"

判官摇摇头,声音恢复正常:"看来天意如此,还不到时候。周思敬,我只能告诉你,救人性命确实是最大的阴德。至于如何救,你需要自己去悟。记住,机会就在眼前,看你能否把握......"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