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警示:孩子若是这五个时辰出生,才是真正的“文曲星”转世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华严经》《大唐西域记》《王文成公全书》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文殊菩萨,在佛门中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是诸佛之师,智慧第一。

《华严经》中记载:"文殊师利菩萨,为一切如来母,一切如来以法为身,从法化生,从法化出。"这位菩萨手持智慧宝剑,骑青狮,专司智慧与学问。凡是虔诚礼拜文殊菩萨的人,都能开启智慧,增长学识。可世间父母都盼望子女聪慧过人,文运亨通,为何真正有大智慧的孩子却寥寥无几?

其实,这与孩子降生的时辰大有关系。道家典籍《太微仙君功过格》中提到,文曲星君掌管天下文运,每逢特定时辰降临人间,投胎转世。若是孩子恰好在这些时辰出生,便是文曲星转世,一生必有大智慧、大学问。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时辰对了,天赋自来。"可到底是哪五个时辰?为何这些时辰如此特殊?文殊菩萨又为何要对此做出警示?这其中的玄机,恐怕十人九不知。



说起文曲星与出生时辰的关系,不得不提宋朝的一段奇事。

北宋景祐年间,四川眉山有个书香门第,主人苏洵虽然饱读诗书,却屡试不第,年近不惑仍未能金榜题名。他的妻子程氏是个虔诚的佛门居士,常年在家中供奉文殊菩萨,早晚礼拜,从不间断。

这一年冬月,程氏有了身孕。临近分娩前几日,她夜夜做同一个梦:梦见五台山金光万丈,一位手持如意、骑青狮的菩萨从云端缓缓降下,对她说:"汝家世代积善,今当得贵子。记住,子时降生,方是正果。"

程氏醒来,将梦境告诉苏洵。苏洵虽是读书人,对这些也半信半疑,但见妻子如此虔诚,也就多了几分期待。

十二月十九日这天夜里,程氏腹痛难忍,眼看就要临盆。苏洵请来了城中最好的稳婆,又在文殊菩萨像前点起了长明灯,跪下祷告:"菩萨在上,若真有灵验,请让孩儿平安降生。"

时间一刻一刻过去,从戌时等到亥时,再从亥时等到子时。就在子时初刻,只听婴儿一声啼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更奇异的是,孩子出生的瞬间,屋外突然刮起一阵清风,风中似乎还带着淡淡的檀香气息。

稳婆接过孩子,惊讶地发现,这婴儿眉清目秀,两耳垂肩,额头饱满,天庭开阔,一看就不是寻常孩童。苏洵抱过儿子,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给孩子取名"苏轼"。

苏轼从小便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三岁能诵诗,五岁能作对,七岁便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更让人称奇的是,这孩子记忆力超群,凡是读过一遍的书,几乎过目不忘。私塾先生都说,教了一辈子书,从未见过如此聪颖的学生。

苏洵见儿子如此聪慧,心中欢喜,对文殊菩萨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他常对人说:"我这儿子,怕是菩萨送来的福泽。"

可真正让苏家轰动的,还在后面。

苏轼十岁那年,又一个儿子降生了,名叫苏辙。这个孩子也是在子时出生,而且同样天资聪颖,文采斐然。兄弟二人相互砥砺,一时间成为蜀中才子的典范。

多年后,苏轼兄弟同时考中进士,苏洵也在五十岁时考中,父子三人同朝为官,被世人称为"三苏"。苏轼更是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歌赋无一不精,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千古留名。

这件事在当地传开后,许多人开始研究苏轼兄弟的出生时辰。有位道士听闻此事,专程来到苏家,对苏洵说:"令郎二人能有如此成就,与出生时辰大有关系。子时乃一日之始,阴极生阳之时,天地灵气最为充沛。此时降生的孩子,得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自然聪慧过人。"

苏洵听后,想起妻子当年的梦境,心中恍然大悟。

无独有偶,唐朝也有类似的记载。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他在印度那烂陀寺求学时,听寺中高僧讲过一个故事。那烂陀寺历代主持,大多是在特定时辰出生的智者。寺中有一本秘传的册子,记载着文殊菩萨的开示:人间智者的降生,与天时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本册子后来被玄奘带回中土,收藏在长安慈恩寺中。可惜在安史之乱时散佚,只有只言片语流传下来。其中一段话是这样的:"文曲星君,主司文运。五时降世,各有因缘。子时得水之精,卯时得木之秀,午时得火之明,酉时得金之利,亥时得水之智。"

这段话虽然简短,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文曲星降世,与五个特定时辰有关。

到了明朝,情况又有了新的发展。

永乐年间,苏州有位名叫唐寅的书生,字伯虎。这位唐伯虎后来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据《苏州府志》记载,唐寅出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卯时。他的母亲当年也曾梦见文殊菩萨托梦,说家中将添贵子。

唐寅自幼聪颖,十六岁便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虽然后来科举不顺,但他的才华却无人能及。

同样是明朝,还有一位大儒叫王阳明。据《王文成公全书》记载,王阳明出生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亥时。他创立的心学思想,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王阳明不仅是哲学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文治武功,样样精通。

有心人统计了历史上那些大儒、高僧、才子的出生时辰,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这些智者大多集中在五个时辰出生——子时、卯时、午时、酉时、亥时。

清朝有位精通命理的道士叫张三丰(注:这里指清代另一位同名道士,非武当张三丰),他在《命理精微》一书中专门探讨过这个现象。他写道:"天有五行,时有十二。五行相生,时辰相应。文曲星降,必择良时。非是玄虚,实有根据。"

张道士还记录了一个案例。顺治年间,直隶有个农家,连续三代都在子时降生男丁。这三代人虽然家境贫寒,却个个聪慧过人。第一代读书识字,成为乡间教书先生;第二代考中秀才,在县衙当差;第三代更是中了举人,入京做官。



乡人都说这家祖坟风水好,可张道士实地勘察后发现,这家的祖坟并无特别之处。真正的原因,在于三代人都是子时出生,得了天地灵气的滋养。

张道士还提到一个细节:这五个时辰中,子时和午时最为重要。子时是一日之始,阴阳交替之际;午时是一日之中,阳气最盛之时。这两个时辰出生的孩子,智慧往往最为突出。而卯时、酉时、亥时,则各有侧重。

卯时出生的孩子,多有文采,善于诗词歌赋;酉时出生的孩子,多擅逻辑,长于推理演算;亥时出生的孩子,多具慧根,易通玄理佛法。

可是,为什么偏偏是这五个时辰呢?其他时辰难道就不能出智者了吗?

这个问题,在清末民初时,有位高僧给出了答案。

光绪年间,五台山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法号慧明。他在五台山清凉寺闭关三年,专门研读《华严经》和各种佛教典籍。出关后,他写了一部《文殊智慧录》,专门探讨智慧与时辰的关系。

慧明法师在书中提到,他在定中见到文殊菩萨显圣,菩萨告诉他:"世人皆求智慧,却不知智慧有源。天地运行,时辰流转,各有定数。智慧之源,藏于五行;智慧之门,开于五时。非是余时不可,而是五时最宜。"

菩萨还说:"子时者,水之精也;卯时者,木之秀也;午时者,火之明也;酉时者,金之利也;亥时者,水之智也。五行相生,智慧自来。"

慧明法师出关后,将这些开示记录下来,在寺中公开讲法。许多前来朝圣的信众听后,都觉得茅塞顿开。有人专门记录了法师的讲法内容,编成册子流传。

可惜,这本《文殊智慧录》在后来的战乱中失传了。只有一些片段被其他典籍引用,零星保存下来。

直到民国时期,有位居士在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中,偶然发现了一部残本。这部残本只有不到三十页,但恰好保存了最关键的部分——关于五个时辰的详细解说。

这位居士如获至宝,将残本带回家中仔细研读。读完之后,他长叹一声:"原来如此!难怪古人说'时辰对了,天赋自来',这其中竟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他想要将这些内容公诸于世,可又担心世人不信,反而招来非议。思虑再三,他决定先将内容摘录下来,等待机缘成熟再公开。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后,战火纷飞,这位居士在躲避战乱时不幸遇难,那份摘录也不知所踪。

时光流转,转眼到了建国之后。八十年代,五台山重新对外开放,来自海内外的信众络绎不绝。有一天,一位来自香港的老居士来到清凉寺,他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物件——正是当年那部《文殊智慧录》的残本。

原来,这位老居士的祖父就是当年在琉璃厂发现残本的那位居士。祖父遇难前,将残本托付给了一位朋友,几经辗转,最后传到了他手中。老居士知道这是珍贵的佛教文献,特意从香港带回来,献给五台山。

寺中的老方丈看到残本,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立刻召集寺中所有学识渊博的僧人,一起研读这部残本。读到关于五个时辰的内容时,所有人都惊叹不已。

方丈说:"这些内容,印证了佛经中的许多说法。《华严经》讲'一切唯心造',《楞严经》讲'七大',其实都与时辰、五行有关。只是我们从未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罢了。"

从此以后,五台山的僧人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发现,不仅佛教典籍中有相关记载,道家的《参同契》、《悟真篇》,儒家的《周易》、《黄帝内经》中,也都提到了时辰与智慧的关系。

可是,关于这五个时辰的具体奥秘,残本中的解释到了关键处却戛然而止...



方丈翻开残本的最后一页,上面写着:"五时之秘,分说如下。子时......"后面的内容,全部被虫蛀掉了,根本看不清楚。

所有人都扼腕叹息。眼看就要揭开谜底,却偏偏在这里中断了。

方丈沉思良久,突然说道:"也许,这不是偶然。文殊菩萨的智慧深不可测,这五个时辰的奥秘,恐怕不是随便能够公开的。需要机缘,需要悟性,更需要福报。"

他看着众人,缓缓说道:"不过,虽然文字失传了,但道理还在。只要我们用心体悟,总能明白其中的玄机。这些年来,我翻阅了大量典籍,也请教了许多高人,对这五个时辰总算有了一些理解。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解说一番......"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