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马斯克我发现,真正的大佬都有一个特征,从不考虑别人

分享至

2025 年 SpaceX 星舰第四次回收直播现场,主持人尖锐地向马斯克发问:“您知道吗?有纳税人投诉说您把他们的血汗钱变成了天上的烟花。”

马斯克正盯着控制台数据,头也没抬地回了句:“他们更应该投诉的是,人类花了半个世纪都没离开近地轨道。”

这段对话在网上炸了锅,网友们吵翻了天,有人骂他傲慢自私,有人赞他目光如炬。

但仔细想想,古往今来那些改变世界的大佬,似乎都带着这种 “讨人嫌” 的特质。

为什么他们总能在众人的质疑声中闷头前行?为什么所谓的 “不顾他人感受” 反而成了突破创新的通行证?这背后藏着的,可能正是我们理解成功的认知盲区。



一、噪音过滤机制:把质疑者的口水变成燃料

2008 年的特斯拉工厂像个濒临破产的马戏团,员工们每天都在猜测下一个被裁的是谁,供应商的催款函像雪花一样堆满前台,而马斯克却在董事会上拍着桌子要求继续增加 Roadster 的研发投入。

当时的首席财务官急得差点当场辞职:“我们账上只剩 4000 万美元了!裁员保命还是继续烧钱,您选一个!”

马斯克的回答后来成了硅谷笑谈:“把我的私人飞机卖了,再让布林他们凑点,裁员?那谁来造未来?”

这场景像极了米哈里在《心流》里描述的经典状态:当一个人完全沉浸在目标中时,自我意识会消失,时间感会扭曲,周围的所有干扰都变成了背景噪音

马斯克当时的状态完美符合心流理论的三大特征:清晰的目标(造出能量产的电动车)、及时的反馈(每一次原型车测试数据)、能力与挑战的极致平衡(用仅剩的资金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那些骂他不顾员工生计的批评,在他的认知坐标系里根本不成立,他不是不考虑别人,而是正在用更高维度的 “集体生存” 碾压眼前的 “个体舒适”。

航天领域的质疑声浪更是惊人。

当马斯克第一次提出火箭回收构想时,NASA 前高管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嘲讽:“这就像让铅笔从帝国大厦掉下来还能重复使用,除了骗投资什么用都没有。”

当时传统航天发射的成本结构里,有 60% 都花在了说服质疑者、应付监管审查和维持庞大官僚体系上。

摩根大通后来的研究显示,SpaceX 通过 “战略性忽略” 这些噪音,把单次发射成本从传统的 1.5 亿美元砍到了 6200 万美元,而随着星舰技术成熟,这个数字还将跌破 1000 万美元。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 2025 年的特斯拉悖论。

这年 8 月,特斯拉美国市场占有率跌到了 38%,创八年来新低,媒体们欢呼 “电动车泡沫破裂”。

但财报显示,公司研发投入反而同比增加了 47%,其中很大一部分用在了没人看得懂的人形机器人项目上。

马斯克在股东大会上被质问为何不迎合市场推出更便宜的车型,他翻出 2013 年的旧账:“当年他们也骂 Model S 后座像 1 万美元的破烂,现在看看路上跑的电动车,有谁没抄我们的底盘设计?”

大佬们的 “不考虑别人”,本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噪音过滤机制。



就像火箭要摆脱地心引力必须消耗大量燃料,真正的创新者要摆脱世俗认知的引力,也必须过滤掉 90% 的无效质疑。

当普通人还在纠结 “别人怎么看” 时,马斯克们早已把质疑者的口水转化成了前进的燃料。

二、舒适区爆破术:用偏执打破集体惯性

SpaceX 的工程师们至今记得 2015 年那枚 “功勋火箭” 的最后时刻。

当猎鹰 9 号第一级助推器像喝醉的巨人一样摇摇晃晃冲向回收平台时,控制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此前三次回收全部失败,舆论已经准备好了新的嘲讽标题:“马斯克的烧钱游戏又添新纪录”。但当火箭稳稳落地的那一刻,有人注意到马斯克正盯着屏幕喃喃自语:“下次要让它落得更优雅些。

这个场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 “不考虑别人的舒适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