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修六祖《坛经》人越活越明白?秘诀藏在本来无一物这五个字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坛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在禅宗典籍中,六祖慧能的《坛经》是唯一一部中国人所著而被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这部经书薄薄一册,却影响了中国禅宗一千三百多年。

更让人称奇的是,但凡潜心研修此经的人。

都说自己活得越来越明白了,心里的疙瘩一个个解开,生活反而变得简单通透起来。

这其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答案就在慧能那首著名偈语中的五个字——"本来无一物"。



可这五个字看似简单,历代高僧大德却对它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有人说这是空无,有人说这是妙有,还有人说这五个字道尽了修行的终极秘密。

那么,这五个字究竟指向什么?为什么它能让人越活越明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改变中国禅宗命运的夜晚说起。

唐朝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岭南新州有个砍柴的年轻人,名叫慧能。这一年他二十四岁,父亲早逝,家境贫寒,靠卖柴养活老母。

有一天,慧能挑着柴担去集市,路过一家客栈。店里有人正在诵经,声音清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这么八个字,慧能听了,整个人愣在那里,柴担差点从肩上滑下来。他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突然松动了,像是本来就知道的事情,突然被人点醒了。

他放下柴担,走进客栈,问那人诵的是什么经。那人说是《金刚经》,是黄梅东山五祖弘忍大师教人念诵的。慧能当下就决定,要去黄梅拜师。

可母亲怎么办?慧能想了个办法,他把卖柴攒下的钱托付给街坊邻居,请他们照看老母,自己则徒步北上,行程千里,去往湖北黄梅的东山寺。

到了东山寺,五祖弘忍见到这个南方来的年轻人,问他:"你是岭南人,来这里做什么?"

慧能答得直接:"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只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听了,心里一动,但嘴上却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怎么能作佛?"獦獠是当时中原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带着轻蔑的意味。

慧能却不卑不亢地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这一句话说得五祖心中欢喜,知道来了个根器不凡的人。可寺里僧众多,五祖不便多说,只让他到碓房去舂米。

慧能在碓房一待就是八个月。他身材瘦小,踩碓时身体太轻,得在腰上绑块大石头才能把碓踩下去。就这样,他白天舂米,晚上听寺里传来的诵经声,心里琢磨着佛法。

这年冬天,五祖弘忍七十多岁了,觉得该选继承人了。有一天,他召集众僧说:"你们各自去写一首偈语,谁能悟得本心,我就把衣钵传给他。"

寺里有个首座弟子叫神秀,是众僧中学识最深、威望最高的。大家都觉得衣钵非他莫属,就等着他写偈了。神秀想了好几天,半夜里悄悄在寺院墙壁上写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第二天早上,五祖看到这首偈语,当众赞叹说写得好,让众僧都依此偈修行。可私下里,五祖却对神秀说:"你这首偈,只是到了门前,还没进得门来。"

消息传到碓房,慧能听人念诵神秀的偈语,心里就明白了。他请人带他到墙壁前,说自己也要作一首偈。众人听了都笑起来,一个舂米的獦獠也要作偈?

慧能却一本正经地让人代笔,写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一出,寺里炸了锅。有人说写得好,有人说这是狂言。五祖匆匆赶来,看了偈语,却当众说:"也未见性。"说完,用鞋底把偈语擦掉了。

众人这才放下心来,觉得五祖说得对,这獦獠确实是胡说八道。

可当天夜里,五祖却悄悄来到碓房,问慧能:"米舂好了吗?"

慧能说:"米早就舂好了,只是还没筛。"

五祖用锡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转身就走了。慧能心领神会,到了三更时分,悄悄来到五祖的禅房。

禅房里,五祖给慧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当下大悟,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慧能真正开悟了,当夜就把衣钵传给了他,说:"你现在是六祖了。但你得连夜离开,往南方去,不然会有危险。"

慧能接过衣钵,当夜就走了。果然,消息传开后,寺里好些僧人不服气,认为一个舂米的獦獠怎么能当祖师?有个叫惠明的僧人,本是四品将军出身,带着几个人追赶慧能。

惠明追了几天几夜,终于在大庾岭追上了慧能。慧能见逃不掉,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躲在草丛里,说:"这衣钵是信物,不是凭力气可以争的。你要就拿去吧。"

惠明走过去,想拿起衣钵,可那衣钵仿佛有千斤重,怎么也拿不动。惠明吓坏了,喊道:"行者!行者!我是为法来的,不是为衣钵来的!"

慧能这才走出来,在石头上坐下。惠明跪下来说:"请行者为我说法。"

慧能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那就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惠明依言静坐片刻,慧能才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听了这话,当下有所省悟,泪流满面。他问:"除了这些,还有没有更密的意旨?"

慧能说:"我能跟你说的,都不是密。密在你那里。你若回光返照,密就在你面前。"

惠明拜谢,转身下山回去了。而慧能继续南行,在猎人队里隐藏了十五年,直到因缘成熟,才在广州法性寺重新出世。

那一天,印宗法师正在法性寺讲《涅槃经》,幡旗被风吹动。两个僧人争论起来,一个说是风在动,一个说是幡在动。慧能在旁边说了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众人听了大惊,印宗法师当即停讲,请慧能升座说法。慧能这才拿出衣钵,证明自己五祖传人的身份。从此,他在岭南弘法三十七年,开创了禅宗南宗,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传遍天下。

他一生讲法的精髓,被弟子们记录下来,就是这部《坛经》。

《坛经》流传下来后,历代研读者都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凡是认真修习此经的人,生活好像变简单了,心里却变清明了。遇到复杂的事情,他们往往能一眼看到要害;面对人生的起伏,他们也能保持一种难得的从容。



这种境界,不是逃避,不是麻木,而是真正的明白。

那么,这种"明白"从何而来?

秘密就藏在慧能那首偈语里,特别是"本来无一物"这五个字。

可这五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说世界本来就是空的吗?

如果是空的,我们为什么还要修行?还是说另有深意?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