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能源制造圈,有一个绕不开的技术挑战:
一条产线能不能同时兼容多种型号?
尤其是在从 FPC 焊接到储能大模组的跨平台生产中,
设备厂和系统集成商都在寻找那个“既能跑量,又能换型”的最优解。
而在这件事上,易视精密的 CCS 激光焊接系统,给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柔性化答案。
一、从 FPC 到模组,为什么焊接难度差这么多?
如果说 FPC 焊接像做“微雕”,
那大模组焊接更像在进行“结构工程”。
FPC 的核心是极薄、易变形,要求光斑控制极细、热输入极稳;
模组焊接则面对厚材料、高反光金属、复杂夹具,
稍有偏差就可能造成焊点虚焊或变形。
换句话说,工艺窗口完全不同。
想让同一条产线兼容两者,
光靠“切换夹具”远远不够。
二、兼容的关键:柔性化激光焊接系统
易视精密在 CCS 产线中采用的是模块化焊接平台设计,
它的柔性不只是“机械结构能换”,
而是体现在整个系统的自适应能力上。
包括:
视觉识别系统:自动检测焊点位置与偏差,智能补偿定位;
功率自适应控制:针对不同厚度、材质实时调节能量;
程序级参数复用:MES 管理不同型号工艺模板,实现一键切换;
双闭环监控:能量闭环 + 视觉闭环,保障每个焊点稳定一致。
换句话说,它不是“多产品兼容”,
而是“工艺逻辑兼容”。
三、柔性设计的底层逻辑:先标准,再定制
非标自动化的最大难点在于——“太定制”。
每个客户、每个型号都要重新设计,这意味着周期长、成本高。
易视精密的做法是反向工程化:
先把 CCS 产线中可复用的模块(上料、定位、焊接、检测)标准化,
再在此基础上叠加客户的工艺需求。
例如:
采用标准化焊接单元,换治具即可切换型号;
视觉模块通用化,通过算法训练适配不同外形件;
控制系统平台化,软件参数可批量导入。
最终结果是:
兼容 ≠ 妥协性能,反而让切换更快、更稳、更易维护。
四、柔性不止是硬件,更是系统的协同能力
一条柔性 CCS 产线,最难的是协同:
视觉 → 运动控制 → 激光 → 数据追溯,
每个环节都要做到闭环通信。
易视精密在产线控制层采用了系统级集成架构:
通过总线与自研控制算法,实现毫秒级信号响应,
让整线在多型号切换时仍能保持稳定节拍。
同时,通过云端数据接口,焊接参数、良率、工艺偏差可实时追踪,
形成从设备到系统的工艺闭环。
五、柔性制造的终极目标:一线多平台
从趋势来看,
储能与动力电池行业的制造逻辑正在从“定制产线”
转向“可复用、可升级的柔性系统”。
一条线,不只是能焊现在的产品,
还要能应对未来的迭代。
这正是 CCS 产线柔性化的意义所在。
而易视精密的思路,
是让“柔性”成为制造标准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条特别方案。
结语
从 FPC 到储能模组,跨度的不仅是尺寸和材料,
更是制造逻辑的演变。
柔性化不是一句口号,
它是对系统架构、工艺闭环与控制逻辑的再定义。
而当 CCS 产线真正实现了多型号兼容、系统级协同,
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落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