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在前面:在职教师申 CSC 的核心痛点与我的经验背景
![]()
作为高校行政兼科研岗工作人员,过去 2 年我协助 3 位同事完成了 CSC 访问学者申请(分别前往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过程中发现在职教师的申请难点与应届生完全不同—— 应届生只需聚焦材料本身,而在职教师要同时应对 “单位审批话语权”“教学任务刚性约束”“经费证明流程模糊” 三大核心障碍。
这 3 位同事中,最初有 2 位卡在 “系主任不同意放行”,1 位因 “无法协调学期中课程” 险些放弃,最终通过调整沟通策略、优化材料细节、提前规划工作衔接,全部成功获批。本文会把这些实操经验拆解为可复用的流程,尤其适合高校专任教师、科研岗人员参考。
二、单位审批:别只 “求同意”,要让领导看到 “双赢价值”
2.1 领导犹豫的本质:不是反对你提升,是担心 “工作断档”
很多教师申请时会陷入误区:认为 “访学是个人发展,领导该支持”,但从行政视角看,领导更关心两个问题:
- 你走后,你的教学任务、科研项目、学生指导(尤其是研究生)谁来接手?
 - 你的访学经历,能给学校 / 院系带来什么直接价值(比如学科建设、资源对接)?
 
想通这一点,审批沟通就不是 “求情”,而是 “提交一份双赢方案”。
2.2 3 步沟通法:从系主任到校领导的审批突破
第一步:先找系主任 “铺垫价值”,避免直接谈 “我要走”
不要一上来就说 “我想申 CSC 访学,需要您签字”,而是先同步 “访学能带来的资源”。以我同事李老师(文科,申请德国某高校)的沟通为例:
“张主任,我最近联系了德国 XX 大学的 XX 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跨文化教育政策’,和咱们系正在建设的‘比较教育’特色方向完全匹配。如果能去访学 6 个月,我计划带回来 3 件事:一是整理他的课程大纲,转化成咱们系‘比较教育导论’的双语教案;二是争取和他合作申请一个中德教育政策对比的横向课题,咱们系可以作为参与单位;三是对接他们学校的国际学术会议,明年争取把会议分会场设到咱们学校。您看这些对系里的学科评估是不是有帮助?”
核心逻辑:先让领导意识到 “你的访学能为院系增值”,再谈 “需要协调的问题”,接受度会大幅提升。
第二步:带 “工作衔接方案” 找校领导,用细节打消顾虑
系主任同意后,需提交校人事处 / 科研处审批,此时必须附带《访学期间工作衔接表》,明确以下 3 点:
- 教学任务:已排课程如何处理(调课 / 代课 / 线上授课)、学生作业批改 / 答疑安排;
 - 科研项目:在研课题的进度节点、与合作方的对接责任人(比如让同组老师暂代项目联系人);
 - 学生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提前确定选题、每周线上沟通 1 次)、研究生实验 / 论文进度(指定协助指导的老师)。
 
我同事王老师(理科,带 2 名研究生)的衔接表中,甚至细化到 “每周三下午 3 点 - 4 点,通过腾讯会议和研究生同步实验数据”,校领导看到后直接说 “你考虑得比我们还细,没问题”。
第三步:卡准审批节点,避开行政高峰期
根据多所高校的审批规律,建议提前 1 个月启动校内审批流程,且避开两个时间段:
- 寒暑假前 1 个月(院系忙着期末考核、成绩录入,领导无暇处理额外申请);
 - 开学后 2 周内(学校忙着新生报到、教学安排,行政部门流程会变慢);
 
最优时间是3-4 月(春季学期中期)或 9-10 月(秋季学期中期) ,此时工作节奏相对平缓,审批效率最高。
三、经费证明:别瞎跑财务处,先搞懂 “学校是否有配套补贴”
![]()
CSC 对在职教师的经费证明要求是 “能覆盖访学期间超出 CSC 资助的部分”,但不同学校的支持政策不同,直接决定了证明材料的类型 —— 这一步没搞懂,很容易跑 3-4 次财务处都办不成。
3.1 先确认学校政策:2 种常见情况的应对方案
情况 1:学校有校级公派配套补贴(多数省属重点高校、有博士点的高校会有)
这类学校的科研处通常会发布《校级公派访问学者资助办法》,比如 “对 CSC 获批者给予每人 3-5 万元配套补贴”,此时需要:
- 先向科研处提交《校级配套经费申请》(需附 CSC 申请表、外方邀请函);
 - 获批后,让科研处出具《校级配套经费承诺函》,核心内容需包含:
 
“XX 大学同意为我校教师 XXX(身份证号:XXXX)申请 2025 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项目提供校级配套经费,金额 XX 万元。该经费将与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经费协同使用,用于支付访学期间的住宿费、交通费等相关支出,经费使用符合我校财务管理制度(附件:校级公派资助办法文号)。”
- 注意:这份函需盖科研处公章,且要注明 “与 CSC 资助经费统筹使用”,避免财务处后续不认。
 
情况 2:学校无配套补贴(部分高职高专、民办高校)
此时无需找科研处,直接找财务处开《个人经费支付能力证明》即可,重点要明确:
- 不需要冻结存款!很多教师误以为 “要存 10 万冻结 3 个月”,其实 CSC 只要求 “证明你有能力承担超出部分”,财务处出具的 “申请人可自行承担访学期间非 CSC 资助范围内的费用” 即可;
 - 证明需包含的要素:申请人姓名、身份证号、单位职务、访学时长、“经费支付能力声明”、财务处公章(部分学校需同时盖人事处章,提前问清)。
 
3.2 财务处办事避坑:提前 2 周准备,带齐 3 类材料
财务处审批通常需要走 OA 流程,建议提前 2 周启动,准备好这些材料:
- 个人身份证复印件(需签字);
 - CSC 项目申请表(已填好基本信息,证明申请真实性);
 - 外方邀请函复印件(标注访学时长、预计费用,说明 “CSC 资助范围”);
 
我同事第一次去财务处时没带邀请函,财务处无法判断 “需承担的费用金额”,导致白跑一趟,大家务必注意。
四、假期协调:别等 “假期” 再申请,学期中也能走
![]()
4.1 核心原则:教学任务 “能调则调,不能调则代”,避免 “甩锅式申请”
很多教师会纠结 “只能寒暑假去访学”,但 CSC 访学时长灵活(3-12 个月),且部分外方高校的学期安排与国内不同(比如日本 4 月开学、德国 10 月开学),完全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调整访学时间,关键是提前规划衔接方案。
4.2 分场景方案:短期(3-6 个月)vs 长期(6-12 个月)
场景 1:短期访学(3-6 个月,适合学期中申请)
- 文科教师:优先选择 “线上 + 线下结合”—— 提前录好课程核心内容(用超星 / 学习通,每节课 20-30 分钟,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剩余的讨论课、作业批改由同组老师代劳,每周固定 1 次线上答疑(比如晚上 7 点 - 8 点);
 - 理科教师:重点安排 “实验衔接”—— 让自己带的研究生暂代 “实验操作助手”,提前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手册,每周通过视频检查数据,同时对接实验室其他老师 “兜底”(比如遇到设备问题时帮忙处理)。
 
场景 2:长期访学(6-12 个月,适合跨学期申请)
此时需与院系协商 “调课方案”,常见的两种可行方式:
- 提前上完课程:比如申请 9 月出发访学,可在当年 3-7 月(春季学期)提前上完下一年度的 1-2 门课(需教务处同意 “跨学期排课”);
 - 等价交换代课:找同组有 “假期需求” 的老师(比如想提前休产假、想集中时间做科研的老师),你走后代他的课,他在你回来后代你的课,这种方式院系通常会支持(需签订书面代课协议,避免后续纠纷)。
 
我同事赵老师(申请日本 10 个月访学)就是用第二种方式:和同组一位想集中 3 个月写课题的老师约定 “赵老师代对方 2 门选修课,对方代赵老师 1 门必修课 + 研究生指导”,院系很快就同意了。
![]()
五、常见误区与 FAQ
误区 1:单位审批必须 “先拿到外方邀请函”?
不一定。建议先和系主任沟通 “意向访学方向”,获得口头同意后再正式联系外方导师,避免 “拿到邀请函却过不了单位审批” 的浪费。
误区 2:经费证明必须 “个人存款证明”?
不是。如前文所说,有校级补贴用 “配套承诺函”,无补贴用 “财务处出具的支付能力证明”,只有极少数学校要求个人存款证明(提前问财务处即可)。
误区 3:访学期间 “不能领学校工资”?
多数高校会保留在职教师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可能停发或按比例发放),具体需看学校《教职工出国(境)管理办法》,建议提前问人事处,避免经济压力。
FAQ:如果单位审批没通过,下次还能申请吗?
可以,但要先找领导问清 “不通过的原因”(比如是工作衔接没做好,还是价值未说清),针对性调整方案后再申请,不要盲目重复提交。
六、最后:在职教师申 CSC,心态比技巧更重要
很多教师会因 “担心审批不通过”“怕麻烦同事” 而放弃申请,但实际上:
- 高校对 “教师国际交流经历” 有明确的考核要求(比如职称评审时的加分项),院系也需要这类经历提升学科排名,领导本质上不反对;
 - 访学不是 “脱离工作”,而是 “带着问题去学习”—— 你的教学、科研困惑,很可能在与外方导师的交流中找到解决方案,最终反哺本职工作。
 
建议大家先做两件事:①查学校科研处官网的 “CSC 配套政策”;②找系里有访学经历的前辈聊 1 次,了解本校的审批潜规则,比盲目看攻略更有效。
更多访问学者申请问题咨询,可私信留言。51访学网资深访学申请顾问将竭诚为您解答疑问,并为您提供专业免费的申请评估服务,助力您快速获取名校访学邀请函。
51访学网专注国外访问学者申请服务,成功访学案例3000+,如麻省、哈佛、耶鲁、约翰霍普金斯、安德森癌症中心、梅奥、麻省、布莱根妇女医院、克利夫兰等顶尖大学及医疗中心访学案例举不胜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