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岛这地方,看着在北极圈里挺偏,但对北美防空来说,最近可是有点“坐不住”了。
不是因为冰化得快,而是天上的威胁变了,现在的高超音速导弹,它既没法探测,也没法击落,等于以前的防御网凭空多了个窟窿。
咱先说说这窟窿是怎么来的,早在1960年,美军就在格陵兰岛装了弹道导弹预警雷达,也就是BMEWS,后来升级成了“升级版预警雷达系统”,归第12太空预警中队管。
![]()
这么多年下来,它一直盯着天上的导弹,还得追着太空里的各种东西跑,算是北美防空的“老哨兵”了。
本来这“老哨兵”在冷战时挺靠谱,对付当时的洲际导弹没问题,但现在不一样了,高超音速导弹一出来,它就有点“力不从心”。
阿拉斯加大学有个叫特洛伊・布法德的主任,专门研究北极安全的,他就说过,美国现在在格陵兰岛,压根没有常驻的防空反导部队。
![]()
你想啊,连专门的部队都没有,遇上5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导弹,可不就只能看着嘛?
更有意思的是格陵兰岛的皮图费克太空基地,虽说有空军安全部队守着,但这些人主要防的是突击队或者恐怖分子搞地面袭击,跟拦导弹完全是两码事。
就像你雇了个保安看大门,结果来了架飞机要撞楼,保安手里的手电筒肯定不管用啊。
老哨兵遇上新麻烦:格陵兰岛的“眼睛”和“拳头”都不够用
讲完了“老哨兵”的困境,咱再看看格陵兰岛自身的条件,那简直是给防御添乱。
这地方冬天能冷到零下37摄氏度,啥概念,设备放外面,管道能冻裂,雷达信号会被冰雪挡着,连视觉传感器都得“眯着眼”看。
![]()
本来探测高超音速导弹就够难了,环境再这么一折腾,等于雪上加霜。
有人说能用自适应光学和偏振雷达解决,这俩技术确实能帮点忙,自适应光学能修正大气湍流的干扰,偏振雷达能过滤掉冰雪的杂波。
但布法德他们也说了,想在这地方用好这些技术,得有专门的北极作战能力,不是随便拉几个人就能搞定的。
我之前看过美军在阿拉斯加的基地报道,那边的“爱国者”导弹得加保温套、装燃油预热器才能在低温下启动,格陵兰岛比阿拉斯加还冷,设备改造的难度和成本,想想都头大。
![]()
环境难也就罢了,谁来管这事更乱,格陵兰岛地理上算北美,但政治上是丹麦的自治领土,等于它的防御问题,美国、丹麦、北约都得掺一脚。
特朗普之前还想把它买下来,结果格陵兰人和丹麦人都没兴趣,这事最后不了了之。
更折腾的是美军的管辖权,以前归欧洲司令部管,今年6月又交到了北方司令部手里,这一改,等于明确把格陵兰岛当成了美国国土防御的一部分,但丹麦那边还得协调,权责绕来绕去,想推进点事都慢半拍。
![]()
又冷又绕:格陵兰岛防空的“两道坎”
当然了,问题摆出来了,专家们也没闲着,这不就在《小型战争杂志》上提了方案。
核心就是搞“分层防空”,远的用爱国者导弹,中的用NASAMS,近的用SHORAD,形成三层防护网。
光有导弹还不够,还得配各种传感器,弹道导弹雷达看远程,低空雷达抓近的,再加上预警机或者超视距雷达,把探测范围拉大。
甚至连未来的陆军分层激光防御系统都考虑到了,毕竟激光拦截速度快,对付高超音速导弹有优势。
![]()
不过这方案要落地,还得靠协作,五角大楼有个“统一指挥计划”,北美北极归北方司令部,欧洲北极归欧洲司令部,想守好格陵兰岛,这俩司令部得好好配合。
专家还提议,北美防空司令部负责即时拦截,欧洲司令部把格陵兰岛塞进北约的防御计划里,战略司令部保障那些关键设备的安全,这样才不会各自为战。
![]()
我觉得这思路挺对的,毕竟格陵兰岛不是美国一家的事,拉上北约一起,既能分摊成本,又能共享情报。
2023年北约峰会都把北极安全当重点了,现在就看怎么把计划落到实处,布法德他们最后总结得也挺实在,说要把北极防御当成“提前准备的事”,而不是像冷战结束后那样,等出了问题再补救。
![]()
总的来说,格陵兰岛这防空事儿,就是老系统遇上新威胁,再加上环境和政治的“双重拦路虎”。
但它对北美防御太重要了,不能因为难就不管,冷战时能靠那套雷达守住,现在只要把技术适配好、权责理清楚,慢慢调整,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毕竟,防御这事,最怕的不是难,而是没把它当回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