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据“高大尚平谷”微信公众号,日前,几位参加过平谷区镇罗营镇今夏抗洪抢险的救援队员,郑重地穿上制服,来到《重生——镇罗营抗洪纪念展》标识前合影留念。他们身后标识所在的艺术装置,正是纪念展第一件作品《水线:我在镇罗营》,它上面反射着微光的波纹高度,正是附近村子里当时的洪水水位。
![]()
纪念展现场。摄影/黄鹏鹏
《水线:我在镇罗营》源自村民和艺术家们的集体创作,它前端9根最粗的树桩收集自镇罗营受灾严重的9个村子,每一根都有它的故事。第一排最粗的那根,曾经挡在关上村东边入口,加上碎石、泥沙和小树枝,形成了一道“墙”,将当时汹涌而至的洪水和泥石流的大部分挡住,导流到旁边河道里,减缓了村里水线的快速上升。救援人员说,那根树桩给救援创造了时间,至少救了村里东边低地的十几栋房屋和数十位村民。
![]()
纪念展作品《水线:我在镇罗营》。摄影/张泊行
在分区的整体布局上,策展团队还做了精心的设计:展览选在镇罗营镇关上村西口桥外的小树林中,整个展的动线轮廓,实际上形成一个握紧的拳头,迎着东边冲来的洪水方向,反击过去。“它”的手心,紧紧攥着人的生命,也代表要紧密保护未来更多人的生命——这正是该展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策展初期,本展顾问、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教授就与策展人张斌达成共识:这个展,不是为纪念而纪念、为展览而展览,而是要让它产生实际的警示教育功效,让更多人通过展览认识到暴雨洪灾的突发性、严重性,进而为未来的防灾抗灾做好充分准备。经过数次讨论,最后将展览主旨敲定为:“为拯救更多的生命”。
纪念展吸引了众多观众、自媒体博主前来参观,附近的村民和社区网格员也主动加入,轮班担任讲解员。他们相信,“重生”不仅代表着村里、家里和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警示与经验——将洪灾警示、抗洪经验传递出去,肯定会“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编辑 张树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