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庆前夕
几位参加过平谷区镇罗营镇
今夏抗洪抢险的救援队员
郑重地穿上制服
来到《重生——镇罗营抗洪纪念展》
标识前合影留念
![]()
▲纪念展现场。摄影/黄鹏鹏
他们身后
标识所在的艺术装置
正是纪念展第一件作品
《水线:我在镇罗营》
它上面反射着微光的波纹高度
正是附近村子里当时的洪水水位
![]()
▲纪念展作品《水线:我在镇罗营》。摄影/张泊行
《水线:我在镇罗营》源自村民和艺术家们的集体创作,它前端9根最粗的树桩收集自镇罗营受灾严重的9个村子,每一根都有它的故事。第一排最粗的那根,曾经挡在关上村东边入口,加上碎石、泥沙和小树枝,形成了一道“墙”,将当时汹涌而至的洪水和泥石流的大部分挡住,导流到旁边河道里,减缓了村里水线的快速上升。救援人员说,那根树桩给救援创造了时间,至少救了村里东边低地的十几栋房屋和数十位村民。
这些村民送来的树桩中,全部都是被洪水连根拔起、冲倒冲走的,其中大部分甚至被挟带砂石的水流“剥”去了树皮。“不光是洪水,还有泥石流,就像铁刷子一样,连河堤都能刷出坑洞,给它刷塌了,别说树皮了!”村民说。
遭受洪水打击的树木,在洪水中又保护着大量村民的生命,令人动容。因此,艺术家联合村民们,将这些树桩、树枝收集回来,并通过艺术方式赋予它们永恒的“生命”。这是真正的生命树。
![]()
顽强挺立的粗树桩背后
是成百上千的
正在冲向它们并顶住它们的树枝
实际上
艺术家就用它们
来象征洪灾中前赴后继
赶来救援的各类组织和各方力量
这些有速度、有温度的援助
让村民们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
▲纪念展作品《水线:我在镇罗营》。摄影/张泊行
![]()
《重生——镇罗营抗洪纪念展》的
每一个分区
每一件作品
都蕴含类似的故事与细节

在分区的整体布局上,策展团队还做了精心的设计:展览选在镇罗营镇关上村西口桥外的小树林中,整个展的动线轮廓,实际上形成一个握紧的拳头,迎着东边冲来的洪水方向,反击过去。“它”的手心,紧紧攥着人的生命,也代表要紧密保护未来更多人的生命——这正是该展的核心价值所在。
![]()
在策展初期,本展顾问、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教授就与策展人张斌达成共识:这个展,不是为纪念而纪念、为展览而展览,而是要让它产生实际的警示教育功效,让更多人通过展览认识到暴雨洪灾的突发性、严重性,进而为未来的防灾抗灾做好充分准备。经过数次讨论,最后将展览主旨敲定为:“为拯救更多的生命”。
![]()
▲纪念展作品《掌握未来》。摄影/张泊行
《重生——镇罗营抗洪纪念展》的根本价值,最终定义为“警示、纪念和教育”,是基于灾区废弃物料和当代艺术方法,来帮助中国华北更广大地区缺乏洪灾认知的个人、家庭和各类机构,直观了解洪灾突发性和严重性,从而做好抗洪准备、配合政府救援、展开应急行动、提升抗灾效率。上面提到的每一句,都来自镇罗营镇抗洪一线的实际经验。
镇罗营在7月28日这天遭遇的洪水,根据各村80岁以上老人的回忆,可以判定是百年一遇的洪水,突发性、严重性是它最大的两个特性。问题就在于,对于华北大部分地区来说,和其他北方地区一样,尽管也曾看过洪灾报道,但大多数群众对其突发性、严重性根本就没有直观概念。
![]()
▲纪念展作品《雨夜之后》。摄影/黄鹏鹏
国际抗洪经验表明,15厘米深的洪水就能放倒并冲走一个成年人,30厘米深能冲走一辆小汽车,50厘米左右甚至能将卡车和重型越野车冲走。对于已经从人口年龄结构上属于超高老龄化的镇罗营各村,实际上有的村子65岁以上老人占比已超过50%。遇到1个体重超重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往往需要3到4人,甚至6到8人传递接力,才能将老人安全转移出来。
洪水里到处是大石头、尖树枝,更具危险性。村干部、网格员、公安干警和赶来的支援队伍等组成的救援队,很多人在冒险淌过浅水时,脚被潜藏的石头和树枝划伤、撞伤,甚至脚拇指被剥去指甲;面对深水无法淌过时,他们被逼成了一个个飞檐走壁的“侠客”,从墙头、屋顶攀爬过去,再到一户户村民家里救人。
![]()
▲纪念展作品《传递》。摄影/张泊行
镇罗营镇7月28日的降雨量峰值超过51厘米,这只是针对一个点位的雨量。而对于人口最多的关上村,它短时间内就汇集了多个山头的多重暴雨,村里洪水水线一般都有1米以上,最高甚至超过2米,在流速和木石推动下,更是破坏力巨大,没有什么生命能够抵挡得住。在这种情况下,平谷区委区政府第一时间赶到关上村西进行组织部署,在镇党委镇政府、各村干部群众和各方救援队伍的不懈努力下,安全转移3200多名群众,没有发生一例因为信息滞后导致的人员伤亡。
洪灾结束后,当人们平安返村回家,看到河道里从山上滚落的几十吨重的石块,看到街路上被洪水打烂冲走几十米的汽车,看到房间里深达一两米的洪水线遗迹,人们才真正感觉到洪灾的严重、生命的可贵,才深切体会到抢险救援、转移安置工作的重要性。
![]()
![]()
![]()
![]()
▲每件作品都包含真实的故事。这件作品艺术化呈现几位奔赴对岸的勇士,突破洪水封锁救出被困36小时的村民。摄影/张泊行
正如纪念展顾问赵力教授所说:我们希望这个展是一个“日常化”的活动,它的作品征集和落地不会结束,每个月都会有新的内容出来。在策展团队看来,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观展,并将信息传递给更多人,进而在未来拯救更多的生命。
相比单纯呈现艺术作品
策展团队与艺术家
更关注如何通过展览中的点位设计
为受灾村民增加实际收益
艺术家们注意到,当地村民主要依靠水果种植维持生计,而此次洪水冲毁大量果林,将林地变为碎石滩,造成巨大损失且恢复艰难。围绕被洪水袭击但仍保留完整框架的一辆餐车,有三批艺术团队对它进行了多重创作,最终布置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小空间,起名为《万物生》。“这个作品就是为了多汇集一点打卡拍照的观众,同时也让村民们有机会能在这里卖一卖水果、特产。”策展人说,“我们用自己熟悉的艺术方法,为灾区村民多做一点是一点。”
![]()
▲纪念展作品《万物生》。摄影/张泊行
《重生——镇罗营抗洪纪念展》大量采用了洪水过后搜集到的废弃之物,大的有报废的汽车、倒下的树木和公路上被泥石流打断的钢铁护栏,小的有残墙、砖块和大量碎石等。展览就选在受灾最严重的关上村西头的户外树林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所有观众互动。“我们不想让那些被洪水冲垮的物品继续放在村子里,可能会给村民们带来心理影响,因此把它们搬到这里,并对其中大部分进行了艺术化处理,让人们看到,尽管经历了洪水肆虐和打击,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依然能够重新在这里爆发出来。”
![]()
▲展览主旨“为拯救更多的生命”所在的艺术装置,源自山路上被冲毁的道路护栏。摄影/张泊行
![]()
▲纪念展作品《未来讲堂》,它来自村民和艺术家们的共同创作。摄影/黄鹏鹏
纪念展吸引了众多观众
自媒体博主前来参观
附近的村民和社区网格员也主动加入
轮班担任讲解员
他们相信
“重生”不仅代表着
村里、家里和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
更承载着一份
沉甸甸的警示与经验——
将洪灾警示、抗洪经验传递出去
肯定会“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
本期责编:朱赟曈
编辑:安晓阳
来源:镇罗营镇
阅读本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皆为平谷微推广平台网友提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留言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欢迎投稿,曝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