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影剧院历史上产权几经易手,名称也一再更改。抗战胜利后,包括上海木偶艺术家虞哲光(后为上海美影厂导演)在内的几位舞台艺术家合伙承接广东大戏院,将其更名为虹光大戏院,开幕时热闹非凡,秦怡、白杨等从抗战大后方回到上海的舞台明星都来祝贺。上世纪50年代中期,广州粤剧团名家马师曾、红线女在这里驻演引起轰动,也在四川北路一带掀起持续多年的粤剧热。
![]()
虹光大戏院一度改名为群众电影院、群众剧场,1968年更名为群众影剧院,影剧两用的格局至少维持到上世纪90年代。汤惟杰是“老虹口”,他记得小时候就跟父母去群众影剧院看戏、看电影,当时粤剧观众已经在减少,剧场除了演广东粤剧,也演那个时代人们爱看的浙江越剧。
![]()
大约一周前,汤惟杰因为录制节目去了群众影剧院,发现剧院已经基本改建完成。有人担心,上海人爱听滑稽戏,来自北方的相声能否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我不担心相声在上海的市场,不能以固化的地方曲艺形式来想象它的未来。滑稽戏也是上海成为移民城市后才有的产物,一开始和街头卖梨膏糖的摊子连在一起,慢慢才进入演出剧场。”汤惟杰认为,正如以前的广东移民社区催生了粤剧的繁荣,城市更新后,文化业态也要因地制宜地调整,适应如今的社区构成。德云社相声是偏年轻人的消费形式,受到许多新上海人青睐,外地游客也可以来上海购票消费。“德云社作为重要北方曲艺机构来上海开分店,说明上海市场值得期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