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诉时光
前阵子帮邻居李姐送她爸去医院,老爷子突然头晕站不稳,到了急诊室,医生问“平时吃什么药?有没有过敏史?”
李姐急得直哭:“我爸从没跟我说过啊!”后来翻遍家里的抽屉,才在旧报纸里找出药盒——
那时候我就想,爸妈老了,有些事真得提前弄明白,不是瞎操心,是少让咱们子女慌神。
尤其爸妈到了八十岁,别总觉得“能活着就好”,其实做好这6件事,他们活得踏实,咱们也能少牵挂,比啥都强。
![]()
第一件,先把“身后那些杂事”理清楚
不是不吉利,是给子女留个准头。
我老家的张叔,去年七十多岁时,特意把存折、房产证都整理好,用个铁盒子装着,还写了张纸条:“存折在衣柜第三层,密码是你妈的生日”。
后来张叔感冒住院,儿子去家里拿东西,一眼就找着了,没耽误事。
张叔说:“我这岁数,万一哪天糊涂了,别让孩子翻箱倒柜瞎找,遭那罪。”你看,爸妈多疼咱们,连这点都想到了。
![]()
第二件,得把“医疗意愿”说清楚
之前听朋友说,她奶奶中风后,医生问“要不要插管抢救”,她和叔叔吵了半天,一个说“要救”,一个说“别让老人遭罪”,最后还是翻到奶奶之前写的纸条:“最后别插管,我想走得安详点”。
朋友说,那一刻心里又酸又松,酸的是奶奶早有准备,松的是没替奶奶做后悔的决定。
爸妈提前说清楚“要不要抢救、用不用呼吸机”,不是不珍惜生命,是不让咱们背着“猜心思”的负担,这才是真的疼咱们。
![]()
第三件,手里得留着“自己能花的钱”
别全都给子女,不是防着谁,是自己腰杆硬。
楼下的王奶奶,退休金每月五千,她自己留三千当“快乐基金”,剩下的给儿子补贴家用。
每天早上买个豆浆油条,周末约老姐妹去公园喝茶,有时候还自己买件新衣服。
她说:“我不用总跟孩子要钱,想买点啥就买,孩子也不用总想着给我花钱,多好。”
真的,爸妈手里有钱,不用看咱们脸色,日子过得舒心,咱们也不用总琢磨“是不是该给爸妈打钱了”,彼此都轻松。
![]()
第四件,抽空“整理点回忆”
不是要出版,是给咱们留个念想。
我同事的爸,八十岁了开始写回忆录,虽然字歪歪扭扭,写的都是小事:“1965年跟你妈第一次约会,在河边吃了根冰棍”“你小时候发烧,我背着你走了三里地去医院”。
同事说,每次看爸爸写的东西,就像跟着爸爸再走一遍他的人生。
爸妈的那些故事,咱们小时候没听够,等他们老了写下来、录下来,哪怕只是几句家常,都是咱们以后最珍贵的宝贝。
![]()
第五件,总得有个“喜欢的事儿”做
人一闲下来,容易胡思乱想。
小区的周大娘,八十岁学画画,一开始画得歪歪扭扭,后来越画越好,还在社区办了个小画展。
她说:“每天早上起来涂涂画画,时间过得快,心里也不空。”
爸妈有个爱好,不管是养花、下棋,还是唱京剧,日子就有盼头,身体也跟着精神,咱们也不用总担心“爸妈在家闷不闷”。
![]()
第六件,别忘“说句爱和感谢”
有些话藏在心里,就真的没机会说了。
我爷爷去年生日,拉着我奶奶的手说:“这辈子谢谢你,跟我受了不少苦。”
我奶奶眼眶都红了。还有我同学,她爸之前总跟她吵“别总买没用的东西”,后来有天突然说:“你给我买的按摩椅,挺舒服的,谢谢你啊。”
同学说,那天她哭了,觉得这么多年的牵挂没白费。爸妈总觉得“孩子懂”,可咱们也需要听一句“我知道你辛苦”,把话说开了,心里没疙瘩,日子才暖和。
![]()
可能有人会说:“让爸妈做这么多,会不会累?”其实不会,这些事不是“任务”,是让爸妈活得更明白。
他们不用怕“给子女添麻烦”,咱们也不用怕“爸妈有事我帮不上”,彼此都踏实。
咱们长大了,总想着给爸妈买好吃的、好穿的,可比起这些,爸妈提前做好这些事,才是真的让咱们少牵挂。
毕竟对咱们来
![]()
说,爸妈活得舒心、不慌不乱,比啥都重要。
你不妨有空跟爸妈聊聊这些事,不用急,慢慢说。
就像小时候他们教咱们走路一样,现在咱们陪着他们,把往后的日子安排得妥妥帖帖——这大概就是最实在的孝顺,也是最暖的牵挂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