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内政部长道格·伯古姆公开感慨“过去我们制裁中国,如今中国反制美国”时,这番话不仅是对中美博弈态势的直白描述,更揭开了美国产业链空心化的深层隐痛——而稀土,正是这场博弈中最具代表性的“胜负手”。
![]()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早已超越单纯的资源储量。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69%,更关键的是在精炼环节掌握了85%至100%的核心能力。从F-35战斗机每架所需的900磅稀土,到特斯拉Model Y电机依赖的镝元素,从半导体芯片的散热部件到导弹的制导系统,美国国防、高科技与新能源产业的“命脉”,正系于中国的稀土供应链之上。这种依赖已切实影响美国产业运转:国防部报告显示部分军工项目因稀土管制延迟半年,特斯拉德州工厂因原料紧张被迫减产,相关产业成本涨幅达15%。
![]()
面对困局,美国的“破局”尝试显得捉襟见肘。一方面,本土产业链断层严重:加州芒廷帕斯矿产量仅为中国零头,精炼技术仍依赖中国,开采成本更是中国的两倍多;另一方面,寄望于盟友的合作也难成气候——澳大利亚稀土储量仅占全球3%至4%,且缺乏精炼技术,其合作项目从建厂到投产需3至5年;加拿大重稀土矿的开采权多由中国企业持有,绕路采购终是徒劳。特朗普政府曾推出“稀土自主计划”,特朗普近期又与澳大利亚签署85亿美元合作协议,但这些动作更像“急病乱投医”,难以填补数十年产业外包留下的空白。
![]()
回溯根源,美国的稀土困局实为“自酿苦果”。过去数十年,美国因嫌弃稀土加工污染大、利润低,将全产业链外包给中国,如今中国通过技术积累掌握话语权,从“资源换外汇”转向“资源换主动权”,陆续将镓、锗、稀土矿物及精炼设备纳入管控,步步为营构建起合规的贸易调控体系。当美国试图重建供应链时,才发现缺失的不仅是技术与产能,更是长期主义的产业耐心——这恰是中国从“贱卖稀土”到“技术掌舵”的核心密码。
![]()
伯古姆的焦虑,本质是美国霸权逻辑遭遇的现实反噬。当美国习惯以“技术封锁”“贸易制裁”维系优势,却忽视了产业链的完整性与协同性,如今在稀土等关键领域的被动,不过是其产业空心化的一个缩影。未来的博弈中,合作而非对抗,尊重市场规律而非地缘政治操弄,或许才是美国真正的“破局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