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我家那个初中八年级的“小爷”,又干了一件让我和他爸哭笑不得的事。
这两天,学校开运动会,校领导体谅孩子特意推迟了学校开门的时间:从原先的7点前必须到校,推迟为7点10分才开校门。
结果,我家“小爷”完全没往心里去,今儿一大早,还是按老时间被他爸火急火燎赶在七点前送到了学校。
父子俩到校门口一看,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他爸觉得不对劲,一问,这位小爷才猛地一拍脑袋:“啊!我忘了,老师说今天可以晚点到!”
好好的懒觉睡不成,非要提前二十多分钟站在校门口喝西北风。他爸在电话里跟我吐槽:
“你这儿子,是不是缺根筋?”
我握着电话,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这种事,在我家简直像保留节目,隔三差五就要上演一回。
![]()
你家是不是也有同款男孩?
你嘱咐八百遍的事,他转身就忘,仿佛耳朵是借来的,急着还。
你越喊“别跑!慢点!”,他跑得越起劲,好像后面有恐龙在追。
他的书包、文具、作业本,没有一样不丢的,能每天全须全尾地回家,都算谢天谢地。
他好像永远静不下来,身体里像装了一台永动机,充电五分钟,能闹腾两小时。
如果你也正在为这些事头疼,先别苦恼。这些年,我翻了不少书,结合自己天天“历劫”的经验,总算搞明白了一个真相:
不是他故意跟你作对,是他大脑的“出厂设置”,跟咱们大人想的不一样。
![]()
1
男孩的大脑,天生就是“慢镜头”
男孩妈妈们,我们得先接受一个基本事实:男孩的大脑,成熟得就是比女孩慢。
特别是脑子里管着“刹车”、负责想前因后果的那部分——前额叶皮层,在他们身上发育得尤其晚。
所以你才会看到,男孩做事经常显得不过脑子,冲动、莽撞,好像从来不考虑后果。你刚说完“小声点”,他下一秒就能吼得震天响。不是他故意唱反调,是他脑子里那个“刹车片”还没长好,根本刹不住车。
这也完美解释了,为啥男孩总像“没记性”。
我曾经为我儿子的忘性大发过无数次火,甚至偷偷担心他是不是哪里没发育好。直到看了《野性养育》才明白,这真不怪他——男孩脑子里负责记忆的“存储盘”(海马体),天生就比女孩小。
他不是不想记,是大脑的“内存”实在不够,你说的话,他压根没存进去。
这么一想,他之所以在校门口吹风,不是因为懒或者故意对抗,而是那个“推迟十分钟”的通知,根本就没成功刻进他的大脑里。
2
你看不懂的行为,是他大脑发出的“信号”
明白了他们大脑的构造,再回头看那些让你血压升高的行为,就全都说得通了。
1. 永动机模式:不是成心捣乱,是精力太满
雄性激素决定了男孩天生就是高能耗生物。他们爬上爬下、跑来跑去,真不是在故意挑战你的耐心,而是在释放身体里那股源源不断的能量。
我儿子小时候能在沙发和地板之间进行无数次往返弹跳。在我眼里是调皮捣蛋,在他那里,只是身体里的小马达在正常运转。我们当妈的,不得不成为他的“安全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份工,打得是真累。
2. 语言滞后模式:不是不说,是真说不清
男孩的语言能力开窍得晚,心里有话,常常卡在喉咙里出不来。一着急就上手,一生气就摔门,想要什么直接去抢。
你问他“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他吭哧半天,脸憋得通红,也挤不出个所以然。
这时候,当妈的就得自动切换成“行为翻译官”模式:
“你推小朋友,是不是想跟他玩,但不知道怎么开口?”
“你生气摔门,是不是因为爸爸答应陪你打球又爽约了?”
我们得从一堆看似“讨打”的行为里,连猜带蒙,解读出他真正的想法。这工作,费神又烧脑。
3. 单向叫妈模式:你是他唯一敢“放肆”的人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男孩不管长多大,有事没事,开口闭口就是“妈——”。
“妈,我袜子呢?”
“妈,我跟你讲,我们班今天……”
甚至上厕所都要实时汇报:“妈,我去拉屎了!”
有时候被他叫得心烦意乱,恨不得自己改个名字。
后来我才懂,这是因为社会对男孩有一套无形的规矩:“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孩子要坚强”。他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有了压力,往往不敢流露,只能硬憋着。
可情绪总得有个出口啊。于是,妈妈就成了他们唯一敢放肆哭、胡乱发脾气、展现脆弱的人。
我儿子有一次在学校挨了批评,回家就冲我甩脸子。我当时心里特别委屈,后来才想通:他不是针对我,是因为在我面前,他不用伪装,可以安心做自己。他敢对我发脾气,是因为他心底知道:不管怎样,妈妈都不会抛弃他。
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是当妈最大的安慰,也是最沉的负担。
3
养儿路上,做妈要有手段
知道了这些,我们当爸妈的该怎么应对?硬碰硬绝对是下策,等于是拿我们完全成熟的大脑,去碾压他们还在成长中的大脑,赢不了,也没意义。
第一,放弃较劲,静待花开。
特别是青春期的男孩,更是“招惹”不得。脑科学研究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他们脑子里管情绪控制和理性判断的那部分(额叶),要等到20岁以后才能完全长好。
所以,他们阴晴不定、做事冲动,很大程度是“大脑还没竣工”,不是成心要气死你。
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呼吸,告诉自己:别跟他一般见识!用你的怒火去对抗他的冲动,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
第二,少讲“妈妈心”,多摆“后果牌”。
孩子小的时候,你跟他共情、讲道理,多半有用。可到了半大不小的年纪,他对你那套“苦口婆心”早就免疫了,甚至觉得烦。
这时候,与其说“妈妈好担心你”,不如直接、平静地告诉他:“如果你坚持这么做,可能会发生什么。”
比如我儿子有阵子迷上打篮球,非要模仿球星做高难度的后仰跳投。我好说歹说,他全当耳旁风。后来,我干脆找了一些因为类似动作后脑着地、导致严重受伤的真实新闻给他看。他看完沉默了半天,自己就说:“妈,这动作太危险,我不玩了。”
不过,千万别太相信他们的“保证”!因为10到14岁期间,男孩受情绪、同伴影响大,容易忽视父母的提醒。因此他们常常“左耳进右耳出”,什么事都不往心里去。想让他们记住,就得不厌其烦地、反复地把“后果”摆在他们眼前。
养男孩这条路,之所以总是“鸡飞狗跳”,根源或许就在于此:他的大脑,本就是一个尚未完工的工程。
所以,当你又一次被他气得火冒三丈时,请一定告诉自己:他不是不听话,也不是故意与你作对,只是他控制冲动、管理记忆的“大脑指挥部”还没建好。我们所有的耐心、理解和引导,正是在为他大脑的最终竣工,提供最重要的支持。
别太焦虑,这条路我们都在一起走。请相信,静待花开,终将见证一个真正成熟的男子汉。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