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麻,这个月工资我留了一部分,剩下的转给你。”近日,在重庆工作的西藏那曲色尼区应届毕业生扎西卓玛,把入职后的第一份工资转给了远在高原的母亲。这笔汇款不仅是一份孝心,更见证了她从雪域高原走向重庆大都市的区外就业历程。
![]()
色尼毕业生在就业双选会现场,右下为扎西卓玛。主办方供图
高原就业难 “组团式”就业开辟新路
位于藏北高原的那曲色尼区平均海拔4500米,人口约10万,本地就业机会有限。扎西卓玛家是低保户,除了她还有三个弟弟在读书。在扎西卓玛来渝就业前,全家除低保外主要依靠母亲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维持生计。今年大学毕业那段时间,就业问题曾让她深感焦虑。
转机出现在今年7月。色尼区人社局组织开展“2025年首期‘组团式’高校毕业生赴渝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当工作人员走访到扎西卓玛家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在色尼区人社局与市场化就业服务机构的共同推动下,她于7月底与重庆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签订了三年劳动合同,担任资产管理员,成功迈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真心感谢人社局组织这次活动!”扎西卓玛感叹,不然自己可能只能去自己之前实习过的地方碰碰运气,赴区外就业提供了更好的工作环境。
![]()
色尼毕业生参加适岗培训会。主办方供图
“政府+市场”双轮驱动 构建全流程就业服务体系
扎西卓玛在重庆的区外经历是色尼区创新就业援藏机制的生动体现。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色尼区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就业援藏政策,探索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新型帮扶模式。今年,当地首次引入专业就业服务机构,联合发起“宝藏青年·智汇重庆”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区外就业项目。
为确保就业工作取得实效,当地创新构建了“观念重塑+价值引领+岗位匹配+试岗实训+稳岗关怀”五位一体的全流程就业服务体系。项目启动前,人社局全面摸排毕业生专业能力与就业意向,专程来渝精准对接重点产业园区及企业,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开发适配岗位,实地考察往期藏籍毕业生区外就业案例。
色尼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次仁央宗介绍:“我们返藏后专门建立了微信群,实时了解在渝就业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安排专人与毕业生保持一对一沟通,第一时间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据悉,人社局正在筹划组织学生家长赴渝“反向探亲”,让家长实地了解子女的工作生活环境。
![]()
色尼毕业生赴西南大学参加游学活动。主办方供图
从毕业生到职场人 西藏学子在渝稳步成长
“入职后,公司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培训,现在我已能独立完成任务。”扎西卓玛和同乡们展现出快速的学习能力。令人惊喜的是,入职第三个月,她的业绩就跻身全集团公司同岗位前10%,上月除了基本工资、岗位补贴和餐费补贴外,还获得了4000多元的绩效奖金。
如今,扎西卓玛已经完全适应了重庆的生活。下班后自己买菜做饭,工作中与同事相处融洽。“工作环境很好,同事们也很热情,”她在近期回访中表示,“我已经基本融入了这里的生活,愿意在重庆长期发展。”
收到女儿转来的第一笔工资,远在高原老家的母亲难掩喜悦:“非常开心!这个区外就业的政策非常好,也希望女儿能在重庆好好干下去。”
![]()
次仁央宗带领毕业生到企业实岗体验工作内容。主办方供图
“组团式”区外就业模式将持续推进
7月19日,由次仁央宗带队,首批20名色尼籍高校毕业生赴渝参加培训并进入岗位实践。通过迎新交流、专项技能培训、城市融入体验等多样化活动,学员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环境适应力得到显著提升。经过三个多月的岗位磨合,多数高校毕业生已逐步适应工作节奏,职业生涯稳步起步。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产业重镇,凭借齐全的产业门类、丰富的就业层次,以及相对接近的生活习惯,正成为越来越多西藏学子区外就业的首选地。次仁央宗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组团式”区外就业模式,坚持政府组织、市场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持续拓展就业渠道,助力更多高原学子走出家乡,实现“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益。(江秀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