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峨眉山的夜空下,音乐节的气氛被一声刺耳的爆响撕裂。
陈粒正在演唱《走马》,突然间,她的表情凝固,双手捂住耳朵,身体蜷缩,眼眶瞬间通红。超过120分贝的爆音通过耳返直接冲击她的耳膜——这不是舞台上应有的和声,而是一场小型“声爆”事故。
但令人震撼的是,仅仅几秒钟后,她深吸一口气,强忍剧痛,继续演唱。歌声没有断,演出没有停。
这不是偶然。就在这个月,这已经是第三次耳返故障。前两次是杂音,这次是爆音。下一次呢?没有人敢想。
![]()
当陈粒选择继续演唱时,她践行了一种近乎残酷的“职业精神”。观众们为她的敬业鼓掌,但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艺人必须用健康去换取一场演出的完整?
耳返爆音不是小事。超过120分贝的声响足以导致急性声创伤、鼓膜损伤,甚至永久性听力损失。陈粒在演出后透露耳朵持续疼痛,需要进一步医学处理。但她首先考虑的是“观众没有做错任何事,不应为事故买单”。
这种思维令人敬佩,却也折射出行业的畸形——艺人被迫在自我保护和职业责任之间做出艰难选择。当设备安全得不到保障,敬业精神就变成了对自身健康的赌博。
![]()
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这次事故并非毫无征兆。10月23日,演出前三天,耳返已经出现杂音;在此前的巡演中,类似问题屡屡发生。技术团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彻底检修设备,但他们没有。
这暴露的是整个行业对设备安全管理的漫不经心。相比日韩等国严格的设备检修流程和艺人健康保障机制,我们的演出行业还停留在“出了问题再解决”的原始阶段。
设备安全不是技术问题,是态度问题。当一个价值数百万的演出,连最基本的耳返安全都无法保证时,我们不得不质疑:那些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这样的安全隐患?
![]()
事故发生在陈粒职业生涯的一个特殊节点。就在三天前,她的十周年限量黑胶因平台操作失误被黄牛囤货炒价,她连续三次情绪崩溃,发文称“音乐之外的事耗尽心神”。
2025年,她的巡演强度极大——北京站连唱40首歌,同时还要面对“江郎才尽”的舆论质疑。耳返爆音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压力的集中爆发。
陈粒宣布“将开始减少舞台工作”,表面上是抗议设备隐患,实则是音乐纯粹性与商业化过度扩张的矛盾总爆发。当舞台不再能保证基本的安全与艺术质量时,真正的音乐人选择离开,不是不爱,而是太爱。
![]()
陈粒的遭遇不是个案。近年来,艺人舞台上设备故障、安全事故频发,但很少引发系统性的行业反思。大多数时候,事故被轻描淡写为“意外”,责任在模糊的致歉声明中被淡化。
但这次不同。陈粒用“减少舞台工作”的实际行动,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她让我们看到,演出安全不是艺人的“个人问题”,而是行业必须正视的系统性问题。
真正的敬业,不应该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真正的演出精彩,应该建立在完善的技术保障之上。
![]()
耳返爆炸的巨响终会消散,但它留下的回响应当持续震荡在这个行业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下一次,可能就不只是耳返爆音那么简单。
当陈粒捂着刺痛耳朵继续歌唱时,她守护了观众的夜晚。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行业是否愿意守护她的耳朵,以及所有艺人的基本尊严?
也许,只有当每个从业者都意识到,艺术的安全与艺术本身同等重要时,这样的悲剧才不会再发生。
那声爆音,本该震醒装睡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