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产业与市场丨中医药产业:从“量增”迈向“质升”

0
分享至


中医药向“新”提速

编者按今年以来,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再到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中药生产监督管理专门规定》以及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可以预见,未来,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在健康中国中的优势将不断得到发挥。


产业趋势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晓红

今年以来,中医药产业政策暖风频吹。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9月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生产监督管理专门规定》;10月9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的通知》,政策覆盖了从研发、生产、监管到支付的全链条,助力中医药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中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中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化步伐加快,正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01

政策市场双轮驱动 产业结构加速升级

“今年以来,中医药产业在政策强力驱动和市场内在需求的双重作用下,进入了系统性、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恒修堂药业总经理刘朝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中物联医药物流与供应链分会数据显示,我国中医药市场规模持续攀升,2024年产业规模达10546.9亿元,同比增长11.6%,预计2025年将突破11274亿元。


“我国中医药产业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扬子江药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政策端,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对产业形成强力支撑和引导;在生产端,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药制造的全链条升级;在消费端,健康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多,促使企业加快在产品品类、营销方式和品牌打造上的创新步伐。

与此同时,今年,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引发“量价背离”与“优质优价”并存的现象,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刘朝晖看来,“量价背离”与“优质优价”并存,说明市场正在分化。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通过建立溯源体系、发展订单农业、建设战略储备库等方式,稳定上游供给,同时在下游通过支付改革固化“优质优价”的成果。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进一步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重点聚焦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大中医药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药品牌。三是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智能制造、溯源体系建设,实现全流程质量可控。四是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间协同合作,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02

协同创新强链补链 打造差异化产业集群

中医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促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已成为行业共识。

上述扬子江药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链主”企业的引领和整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协作与互补,从种植、加工到销售进行全链条优化,能够提升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以扬子江药业的创新实践为例,在全国建立了80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带动周边种植户开展标准化种植,保障了药材质量和产量的稳定。同时,引入了“三无一全”中药材品牌认证,开展有机种植和富硒种植试验,对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建立起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的可追溯质量管理模式。

“在强链补链方面,行业探索出不少创新模式,核心是构建一个‘从田间到临床’的完整生态。”刘朝晖认为,在企业的经营中如果自己不做“链主”,就很难控制成本和品质。恒修堂药业也在投资建设自己的核心药材基地、智能工厂,并与中医院共建重点科室,构建企业的核心“护城河”。

为进一步促进中药产业链强链补链,柏文喜建议,通过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推动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引入物联网技术进行数字化监控、配套建设产地初加工中心等措施,补齐产业链短板。

同时,产业集群建设应注重“差异化发展”。在刘朝晖看来,产业集群建设关键在于错位发展,突出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不能一哄而上都搞“大而全”的产业园,而应基于本地道地药材资源、产业基础和临床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精深加工、经典名方产业化或“中医药+”新业态。


03

“中医药+”为产业发展打开新空间

目前,中医药正以日益多元的形式融入大众生活。艾灸、养生茶饮、食疗药膳、中医理疗、中医药文化体验、中药日化品……“中医药+”通过业态重构让中医药价值在更多场景落地,让中医药文化更加贴近大众。

刘朝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目前,“中医药+大健康”“中医药+旅游/康养”“中医药+数字化”等方面的融合成效显著。比如,恒修堂药业开发的养生茶饮、养生零食深受年轻人欢迎,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更成为企业品牌年轻化的重要抓手。

在刘朝晖看来,“中医药+”以更温和、更生活化的方式,向年轻一代普及了中医药文化和知识,不仅为中药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而且“大健康”业务带来的品牌知名度和现金流,对主业(药品)的研发和创新形成反哺。

扬子江药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则认为,“中医药+”的融合模式打破了中医药传统边界,使其从“治病”的单一场景,延伸到防病、养生等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比如,针对现代消费习惯及年轻消费群体涌现的健康新需求,扬子江药业集团将中医药传统养生理念融入日常,推出黄芪咖啡、黄芪运动饮等大健康产品,推动传承创新,实现“中医药+大健康”的深度融合。

“‘中医药+’融合发展成为了产业增长新引擎,多个领域融合成效显著,推动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健康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了中医药服务领域,提升了中医药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柏文喜表示。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时报
国研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40875文章数 638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