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种族平权消退后,录取版图正在重排
2025年10月,哈佛大学公布了新一届新生数据,一组数字格外刺眼:
亚裔学生比例升至 41%,创历史新高;
黑人学生比例从 14% 下降到 11.5%;
拉美裔学生比例从 16% 降至 11%。
这一变化,正是美国高等教育在最高法院废除“种族考量招生”(Affirmative Action)后,最直观的结果。
从2023年那场震动全美的诉讼案 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v. Harvard 起,哈佛就被推上风口浪尖。法院判决——大学不能再以种族作为录取考量。此举彻底终结了延续数十年的“平权招生”制度。
结果很快显现:黑人和拉美裔学生人数锐减,而以成绩见长、背景扎实的亚裔群体,开始“逆势上扬”。
换句话说,游戏规则变了,新的赢家出现了。
![]()
哈佛招生生态为什么会变化? 2.1 机制回归“成绩 + 能力”
在过去的招生制度中,“种族代表性”“少数族裔倾斜”成为许多顶尖学校的重要考量。但当法院判定:高校不能再以种族作为招生因素后,招生体系不得不修正。从某种意义上看,录取逻辑重回“学术硬指标+课外表现+综合潜力”这一路径。
例如,一份研究指出:在若干精选高校,亚裔申请者即便成绩优异也面临“与白人同分却录取率更低”的情形。
在机制被调整之后,那些在学术、考试、准备上投入更多的申请者或许反而获得了边际优势。
2.2 数据上的变化与解读需谨慎
哈佛官方数据显示,在一时期中新生中 “亚裔美国人约 37%”、黑人约 14%、拉美裔约 16%”。
![]()
但媒体报道中的 41% 数字,与“今年”新生数据关联更强。
![]()
需要注意的是:哈佛此次所采用的百分比是基于自愿报告种族的学生群体作为分母,而非整个新生班级。
由此可见,虽然趋势明确——亚裔比例相对提高,黑人与拉美裔比例下降,但“亚裔绝对录取提升”的结论还要谨慎。
![]()
图源:网络
2.3 背后的几点逻辑
“种族加权”机制被终止后,亚裔学生原本在那种机制中被视为“表现过好却受限”的群体,机制变更后其“被压制”的状态得到部分释放。
亚裔家庭(包括华裔背景家庭)在标准化考试、课外活动、留学规划方面投入相对较早、较系统,这使得在“纯成绩+准备”体系下,其申请优势更明显。
国际生及美国本土学生的竞争格局也在微调。尽管理论上国际生比例未大幅提升(如哈佛国际新生比例约 15%),但在招生官更强调“全球视野”“综合素质”“背景差异化”的背景下,资源充足、准备充分的申请者优势凸显。
![]()
中国留学生:新的结构性机会? 3.1 亚裔美国人与中国国际生——不能直接等同,但可借鉴
报道中的“亚裔学生”多为美国国内的亚裔群体,并不能简单画等号于中国大陆来的国际申请者。但从结构上看,有三点值得中国学生与家长关注:
当高校不再基于种族做加分或倾斜,成绩与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上升。对于成绩强、准备充分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潜在机会。
国际生在录取机制中虽仍被视为特殊群体,但其质量与背景要求正在提升,也意味着“同水平者竞争更激烈,但规则也更透明”。
高校强调的已不只是“多元代表性”,而是“学术能力+领导力+国际视野+差异化背景”。中国学生若能在这些维度表现亮眼,将获得较大优势。
对中国学生而言,应注意以下趋势:
标准化考试(如 SAT/ACT)再次成为关键。许多高校结束了疫情期间的“可选”政策。
背景活动要求从“参加很多”转向“做出结果”“体现影响”“展现领导力”。
申请材料中,“为什么你”“你做了什么”“你影响了谁”“你学到什么”成为更常被问及的问题。
跨文化、国际经验、科研项目、创新实践这些亮点越来越重要,而非单纯“参加了多少竞赛”“获得了多少奖项”。
国际生视角还包括“家庭背景差异”“经济背景”“首次大学生家庭”等,尽管这些因素在美国本土招生中更被看重,但也为国际生提供思路。
![]()
图源:网络
在变动中构建你的优势
以下为中国学生申请顶尖高校(如哈佛)的一些实操建议 —— 注意:这些建议基于趋势观察,不保证录取,仅供参考。
(一)提前准备标准化考试与学术指标
务必在高中阶段取得具有竞争力的 SAT/ACT 成绩,以及可能的 AP/IB 高分。
保持高中 GPA 稳定且位于年级前列,选课难度、学校背景也需同步提升。
当顶尖高校录取率低至 4%左右(哈佛约为此水平)时,成绩仍是“门票”。
不追求“很多”而追求“一个深”:选择一至两项真正感兴趣且能持续投入的项目。
在项目中体现领导力/影响力:你做了什么改变?你为什么做?你的成果是什么?你的反思是什么?
若可能,参与科研、创新、跨文化交流、社会服务、创业实践等。体现“你看到了问题,你做了行动,你得到结果”。
在活动中担任关键角色(发起人、队长、核心成员),更能提升“差异化”价值。
文书(Essay)不是“我多优秀”,而是“我为什么要做”“我从中学到了什么”“我将如何用它改变未来”。
推荐信选择能真实见证你长板与成长的人(老师、导师、项目负责人)。
若有海外经历、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跨国项目经历,这些都可以成为你的“差异点”。
构建“冲刺+匹配+保底”组合:顶尖名校可冲;其次选一些申请难度稍低但优质的院校;最后选几个录取几率高、你愿意去的保底校。
尽早规划申请时间线:准备考试、收集活动、构建文书、准备推荐信。
同时关注其他国家/地区优质高校,如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等,作为灵活备选。
关注美国高校招生政策变化:种族考量、国际生名额、经济援助、标准化考试规定等。
阅读高校公开数据、媒体报道和研究机构分析,以洞察趋势、调整自身方向。
例如:在平权机制终止后,许多高校黑人、拉美裔新生比例下降,而亚裔比例则上升或稳定。
![]()
图源:Reuters
机会虽变,但门仍敞开
在顶尖高校申请这条路上,你常常会听到“录取率低”“竞争太激烈”“亚裔被挤压”“国际生难上”等声音。但当你把数据、机制、趋势拆开来看,就会发现:
制度虽然在变,机遇并未消失,而是换了赛道。对中国留学生而言,此时或许正是“制度裂缝”打开、可以凭实力进入的窗口期。
成绩优秀、背景扎实、故事鲜明的你,正好站在那个可能被看见的位置。
如今的哈佛,不再是某一种标签的专属,而是那些在“成绩+能力+国际视野+独特背景”赛道上最早发力的人的舞台。
当名校的门不再为某些群体敞开,它也在悄然为每一个准备充分、脚踏实地、目标明确的你亮起灯。
希望你不仅“知道”趋势,更能“动作”起来——从今天起规划、准备、冲刺。
![]()
近期直播推荐
扫码进群,解锁求职全攻略!
还在为投简历焦头烂额?还在苦等内推无门?留学生日报求职群,为你搞定这些烦恼:
✅ 求职资讯不定时更新,抢先一步拿offer
✅ 简历修改 + 面试策略,助你精准定位岗位
✅ 海内外名企内推名额,直达HR邮箱
✅ 不定期线下招聘会 & 求职沙龙,拓圈拓岗
✅ 行业大咖空降分享经验,答疑解惑
✅ 还有机会获得限量惊喜福利,等你来拿!
留学生日报希望陪你走好求职这段路,扫码进群,一起上岸!
![]()
多说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机制,很多小伙伴反馈收不到更新,这里建议大家将我们的公众号加一个星标★,以免错过推送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