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个月,几百位写作者,几百万字的悄然生长。
在远家书写营,每个人每天默默书写,又与他人在字与字之间相遇,在行与行之间照见。有人重新拾起搁置多年的笔,有人写下人生中第一篇小说,第一首诗,有人在日记里找回自己的声音。留言区里流淌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温度与共鸣。
最初,我们叫它“书写营”——一个纯粹关于写的空间。随着书写的深入,我们渐渐发现,没有阅读的写作,如同失去源头的河流,终将干涸。于是这个秋天,我们郑重地更名为“远家读写营”。这个转变,源于远家五次经典共读的积淀。我们见证了一本书如何成为一群人思想的交汇点,阅读如何催生真实的思考与分享。如今,我们希望将这份体验延续到读写营——让读与写相互滋养,让输入与输出完整循环。
有一天,我在自己的书写日记里写了一段话:
看到朋友转木心的一段话:“书与人的关系是很悲壮的,我们绝不会与陌生的路人突然说心里话,但你随手翻开一本书,其书之作者的思想、感情,直扑过来,就是至交的朋友,切心的情侣,也没有这样的肝胆相照、披心沥血。”
想起陈嘉映老师在哪本书里说过,大意是读书有点儿像交朋友,你当然是想挑有意思有内容的人去交朋友。只不过在生活里,你想跟一个人交朋友,他不一定搭理你——当然不如读书,你看着一本书好,拿来就读,它拗不过你。
而且吧,我加一句:生活里,一个朋友再好,再愿意搭理你,你们不可能一上来就聊到多深,你俩得慢慢了解,打交道总得有几个来回才进入彼此信任,往深了走。功利一点说,挺花时间的吧?读书就不一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好,三岛由纪夫也好,一上来就掏心掏肺。多划算啊。
新一季的读写营,将继续每月共读一本经典,每天进行主题写作(但你如果有自己的节奏和内容,也可按自己的计划来)。在这里,阅读是写作的土壤,写作是阅读的回响。我们希望在生活的缝隙里,留一片与文字相处的天地。
每月一本经典,一年十二本。听起来不多,但若能老老实实读完,认真写下所思所感,一年之后,你会惊讶于这份积累所带来的视野与底气。有人说,这样的系统阅读与写作,不亚于读了一年的中文系研究生课程。
即将过去的十月,我们用十天时间进行了一次共读,文本是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这本书带来的气息如今还在群内弥漫。十一月,计划共读的书是陈嘉映老师的《希腊别传》。这不是一本遥不可及的哲学史,而是一场与古希腊智者跨越时空的对话。陈老师用温润的笔触,让古老的神话与哲思照进我们的日常,叩问“人为何为人”“何为命运”这些永恒命题。
十一月我们还特别推出“同桌计划”。每一位参与者都将拥有一位文字旅途中的同行者,互相阅读彼此的作品,交流写作的体悟。我们不需要维持表面的热闹,但需要深深的彼此看见。
如果你在寻找一个持续书写的理由,如果你希望通过阅读点燃生活的热情,欢迎加入我们。在这里,写得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每天读,每天写。这是一场练习,是在字里行间完成自我塑造。
普鲁斯特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景致,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阅读和书写当然是擦亮双眼的最好方式。期待和你在文字里相逢。
识别下面的海报进入报名页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