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江苏徐州警方通报的一起文物大案震惊全国:27 名嫌疑人悉数落网,其中多人竟是长期活跃在正规考古领域的从业者。他们白天是文保单位合作的技术人员、非遗传承人、文物鉴定师,夜晚则化身盗掘者,炸山撬石暴力拆解汉代王陵,将成吨汉画像石偷运出深山。主犯李某坐拥 “文物勘探公司” 作为掩护,另一主犯关某更是业内知名 “掌眼” 高手,二十余年经手流转的文物不计其数。案件最终追缴文物超 4000 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百余件,部分藏品足以撑起一座中型博物馆。这起真实发生的 “行业塌方”,远比盗墓题材影视剧更令人心惊。
![]()
“最可怕的不是门外的贼,而是拿着钥匙开门的人。” 当本该守护历史的人亲手砸开古墓封土,知识沦为盗掘工具,专业能力变成破坏利器,公众不禁发问:我们还能相信谁?答案的线索,藏在考古行业长期存在的困境里。考古从不是浪漫冒险,而是烈日下弯腰刮土、寒风中记录数据、偏远工地数月坚守的苦差。一位敦煌工作的硕士毕业生坦言,若伴侣无法调至当地便可能离职,这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我国基层考古人员月均收入多在 5000 至 8000 元,非编制岗位待遇更低,却要面对近 4000 米海拔的高原、零下十几度的野外与日均十多小时的高强度作业。“考古是为爱发电的职业” 的调侃背后,是情怀难以支撑现实的无奈。
![]()
更严峻的是职业前景的桎梏。全国 32 家省级考古发掘资质单位编制仅 1760 人,一线项目负责人不足 600 名,编制稀缺、晋升缓慢成为常态。核心岗位多被硕士博士垄断,大量掌握熟练探铲技巧与精准土层判断能力的一线技工,干了十几年仍是合同工,既拿不到职称,也难进报告署名名单。这种 “干最累的活,拿最少的名” 的现实,让不少人质疑 “我守护的文明,是否也记得我”。全国政协委员袁靖曾指出,考古行业人才流失严重,高校考古毕业生入行不足 50%,骨干力量流失更削弱了基层一线实力,正是这样的土壤,让黑市诱惑有了滋生空间。
![]()
地下文物交易有着高度专业化的犯罪分工,“掌眼” 掌鉴定、“支锅” 组团队、“认眼” 定墓穴,而维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对 “专业权威” 的迷信。关某能在黑市呼风唤雨,全因他 “懂行”—— 能辨别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的书写习惯,能从拓片判断汉画像石真伪。买家信任其专业眼光,这种由知识构建的信任,让非法文物半年内转手五次仍畅通无阻。李某则利用制度缝隙实现 “双面切换”:白天以正规勘探身份掌握地层结构与监管节点,夜晚带设备盗掘古墓,甚至以 “非遗传承人” 名义用 “文物修复” 为盗掘文物善后。
这并非个体堕落,而是系统漏洞的必然结果。尽管《文物保护法》明确要求社会企业参与考古勘探需备案持证、全程监管,但执行中盲区重重:部分地方为赶基建进度对勘探环节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包公司常雇无证人员充数,从业人员背景审查缺乏动态更新与跨部门联动。当参与过国家重点项目的探工能轻易转入盗墓团伙,意味着文物防线防住了外贼,却没挡住内鬼。更危险的是,这种 “知识变现” 路径一旦打开,腐蚀的不仅是从业者,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 公众眼中,考古工作者风沙中绘图的身影,可能被 “专家” 暗处数钱的画面取代,专业失去道德锚点便成了阴影的延长线。
这起横跨四省的盗墓网络最终告破,竟源于古玩城查获的一件商代青铜弓形器,警方顺藤摸瓜五年才揭开全貌。如今,警方已加强从业人员背景审查,多地推行勘探全程影像留痕、电子围栏监控等技术手段,但真正的防线仍在人心。袁靖委员曾建议,通过改革文博行业工资体系、落实野外工作津贴、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等举措破解行业困境,这正是治本之策。我们不能仅靠情怀留人才,也不能只靠法律震慑犯罪:基层考古者的待遇需实质提升,职业通道要透明畅通,伦理教育应成行业准入必修课。公众更需知晓,那些一毫米一毫米清理陶片的人,值得尊重与善待。
徐州案现场,被暴力拆解的汉画像石碎成数块,沉默两千年的文物毁于数夜盗掘,修复却可能耗时十年。历史虽无言,守护历史的人却必须发声。当行业困境得以缓解,当专业不仅是技能更是责任,当从业者的付出得到尊重与回报,我们才能真正相信:守护文明的 “钥匙”,始终握在正确的人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