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晚上,头顶的夜空有时会出现北斗星,悬在黑丝绒上的小灯盏,是七颗亮星凑成的小星勺,找着它,东南西北就不怕分不清了。万一哪天飞船载着咱们降落在别的星球上,夜空再被抬眼望向时,这把熟悉的星勺还能辨出吗?绝大多数时候,你记熟的模样,早不是它了。
![]()
在地球上看星座的我们,像在玩一场精巧的视觉小游戏。看着都贴在一块黑布上,夜空中的星星,它们之间的距离远得吓人。北斗这七颗星,地球到它们的距离,最近的约78光年,最远的能到124光年。你站在操场这头看对面教学楼的几盏灯,总觉得它们挨得近,不同楼层的不同房间里,每盏灯都在。人们眼里的勺子,不过是这些恒星从地球这个特定角度望去,在天幕上偶然拼出的图案,换个地方看,拼法自然跟着变。
你把手指举到跟前,先闭左眼睁右眼,再反过来,手指好像换了地方,你会看见,观测点变了,物体的相对位置看着就不一样,这是视差效应。远到没法想象的,是恒星之间的距离,比咱们太阳系的尺度大了不知多少倍。只在太阳系里挪地方,比如去火星,北斗的变化还不算大,勺状轮廓仔细找能看出。太阳系这个小圈子里,火星和地球都在,相对于遥远的星体来说,咱们俩的观测点差别实在太小,视角变化几乎能忽略不计。
![]()
真飞出太阳系,到了银河系里其他恒星系统,事儿就完全变了样。这时候你和北斗星群的相对位置彻底变了,之前拼出来的勺形图案会被拆得七零八落,有的星看着离得近了,有的又远了,新图案可能被它和其他亮星凑出来,再想认出台北斗,基本没可能。
换地方之外,时间久了,北斗的模样也会慢慢改。星星不都钉在天上不动,它们都在宇宙里慢慢跑,速度和方向各不相同,天文学家管这叫自行。北斗星群里挺特别的一颗星,叫摇光,它跑的方向、速度跟另外六颗都不太一样,连自身的物质成分都有差别,天文学家猜测它不是北斗的原生成员,是后来才被这个星群收编的外来者。
![]()
这些恒星的移动速度不算快,时间长了,架不住啊。放到十万年、百万年的尺度上,一点点位移慢慢累积,变化就特别明显了。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过,100万年前的这组亮星,根本不是勺形,像一支细长的长矛斜插在夜空里。再过百万年,它还会接着变歪,现在眼熟的那把星勺,早晚也会变成别的模样。
在地球上能见到的北斗勺形,好比是宇宙送给咱们的专属小礼物,只有在地球这个位置、在人类文明存续的这段时间里,这样的图案我们才能撞见。想亲自感受这种变化,不用等飞船,在屋里就能做个小实验:找几个小摆件、钥匙扣这类小玩意儿,在桌上摆成北斗的模样,先站在椅子上看,记好它们的位置;再走到房间另一角蹲下看,原本的勺状轮廓变了形,有的小玩意儿看着挨得近,有的却隔了老远。星座的变化,跟这个道理一模一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