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届东盟峰会在马来西亚隆重举行。
10月26日至28日,第47届东盟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隆重举行。
本届峰会延续了“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理念,除东盟各成员国领导人外,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对话伙伴国领导人也应邀出席。
![]()
中国与东盟携手同行三十余载,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富成果、最具活力的双边合作典范。
在世界多极化持续演进、区域一体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互动愈加频繁、合作愈发深入,日益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
双边关系,成果丰硕。
30多年来,中国与东盟持续深化战略互信、拓展务实合作,建立了一系列重要合作机制,双方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开创了区域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
政治互信缔造崭新格局。
中国与东盟建立牢固的政治互信,坚定支持东盟中心地位,不断完善对话机制,持续深化安全合作。
高层互动方面,今年以来,中国与东盟领导人间的高层互动十分频繁。
今年4月,中国最高领导人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进行国事访问,推动达成上百项合作成果,书写了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篇章。
![]()
4月14日,中国最高领导人抵达河内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
今年9月,在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的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中,东盟国家就占了五席。
特别是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克服困难亲临与会,更是充分彰显了双方深厚的政治互信。
昨天,李强总理出席本届东盟峰会,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对东盟的高度重视和对区域合作的坚定支持。
机制建设方面,三十多年来,双方以“破题实效”为导向,构建了涵盖各层级、覆盖多领域的对话协商机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探索交流渠道”、破除认知壁垒,到2003年“建立机制破题”、搭建沟通框架,再到如今“直指发展痛点”、形成对话机制,为双方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今年8月29日,中国外交部公布了《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6—2030)》(摘要),强调要对现有30余项对话协商机制进行整合升级,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的立体合作网络。
![]()
外交部官网截图。
经贸合作展现强大韧性。
中国与东盟三十余年经贸合作最深刻的蜕变,是从“中国出工业品、东盟出原材料”的传统模式,转向“设计-制造-销售”全链条深度融合。
随着RCEP全面生效与产能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已与东盟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中国的技术、东盟的产能与区域市场高效衔接,形成内聚性强的产业循环体系。
今年5月,双方共同宣布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正式签署升级协定。
![]()
中国与东盟十国全面完成自贸区3.0版谈判。
除关税领域外,升级版经贸协定还首次纳入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9个新兴领域,标志着中国—东盟正大步迈向全方位、规则型开放合作新阶段。
互联互通谱写崭新篇章。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取得历史性突破,从“硬联通”到“软联通”,双方正不断织密区域连接网络。
在“硬联通”层面,中国会同各方积极推动中老铁路、雅万高铁、金港高速、防东铁路等通道建设,有效提升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缓解了东盟内部联通瓶颈。
![]()
雅万高铁乘风破浪。
这些重大项目不仅强化了区域内部的连接,也为东盟国家打通了面向全球的出海通道,极大提升了国际物流效能。
在“软联通”层面,中国企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积极投身东盟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跨境光缆等载体推动5G网络落地,助力区域数智化转型。
命运与共,合作典范。
在全球治理体系加速重塑背景下,东盟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代表,是新的规则塑造者和秩序参与者。
中国作为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的重要力量,正与东盟携手,为破解逆全球化困局、打破霸权主导逻辑提供“平等、互利、包容”的亚洲方案。
安全维度:以“对话协商”破除“零和博弈”。
当前,多极化世界呼唤以“对话协商”取代“零和博弈”的非对抗性安全观,而中国-东盟在区域焦点问题上的长期实践,生动诠释了这一逻辑。
一直以来,南海问题是亚太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美西方不断通过高频次军演强化军事存在、加剧地区紧张,而中国与东盟则通过海上联合搜救、油气共同开发等务实合作,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转化为具体现实。
![]()
当美西方致力于构建排他性军事同盟体系时,中国则与东盟持续开展安全演习,聚焦人道主义救援与灾害应对,显著提升共同安全能力。
相较美西方所代表的以威慑和对抗为基础、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的旧范式,中国所倡导实践的,则是一种以共同安全为目标、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的新范式。
这种根本差异让东盟国家认识到,域外大国的军事冒险行动,非但不能提供真正的安全保障,反而可能是引发对抗的长期风险,成为促进双方不断走近的重要因素。
经济维度:以“共生替代零和”。
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狂抡关税大棒、滥施单边制裁,严重冲击多边贸易体系,使广大全球南方国家面临更严峻的外部环境。
面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冲击,东盟国家愈发清醒地认识到,可持续的多极化秩序,必须建立在“共同发展”之上,而非“零和博弈”的消耗性竞争。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协作,突破了美西方“中心-外围”的依附性分工模式:东盟不再被动承接产业链低端环节,而是通过技术合作与产能联动,逐步向产业链上游攀升;中国也不再是单一的技术输出者,而是与东盟共同开拓区域市场、共享发展机遇。
![]()
这种双向赋能、互利共生的关系,不仅增强了双方的经济韧性,也为其他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重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发展新路。
在文化维度上,中国与东盟始终秉持“互鉴超越优越”的理念,推动文化交流超越“单向输出”的窠臼,真正走向双向奔赴、平等互鉴的良性循环。
当美西方仍试图以单一标准统一全球价值评判时,中国始终坚持“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尊重各国文化的主体性与发展路径,文明对话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具象为剧目共编、文物联展、语言共学的生动实践。
当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正在进入“天时、地利、人和”的战略机遇期。
三十多年的合作充分印证了,全球治理绝不应是“一言堂”,而应是“多元共治”,国际合作不应是“唯利是图”,而应是“命运与共”。
这条东方路径,不仅照亮了中国与东盟的未来,更为全球合作提供了务实而深刻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