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已经走过了上万年的历史,自从有了部落聚众共同生活的时候起,必然就有了交流。
最早的交流或许就是简单的声音、有力的动作,进而,又有了图形的表达,这便是最古老的岩画或是刻划符号。
![]()
从距今8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到距今7千多年前安徽蚌埠双墩遗址,丰富的刻划符号,无一不为我们埋下了许多关于汉字起源的伏笔。
![]()
我们不禁要问:已经书写了几千年的汉字,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诞生的呢?
这,始终是个谜!
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和研究,甲骨文是商人占卜记事的文字,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汉字,也是汉字的初形。
![]()
但是,时间倒退回130年前,世人尚不清楚这个结论,那些学者只知道,铸刻在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很有可能就是最早的汉字。
历史书告诉我们,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朝。神秘而又诡谲的商文化很快被新的文化面貌所融合,
商王朝已经消失了三千多年,它曾经在那个时代威震四方,他们奉上天为帝,并以神力降服各方。
![]()
然而,当这个曾经强大威武的时代结束后,周朝的建立便代之以文化融合,商的宗教或礼制渐行渐远不复所见了。
以至五百多年后的春秋时期,那个信奉周礼的商人后裔孔子叹曰:“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商的礼制与文化我能说出来,但社会现实中看不到,连商人后裔所在的宋国也不得所见,原因是商的典籍文献都无法考证了)。
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我们典籍中的“商”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
成书于周代的《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被后世称为“书经”。《尚书》是由谁写的呢?目前说法不一,我们姑且理解为周朝的“专家学者们”。
它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商代史就记在其中,尤其是《商史》中的《盘庚》,分为上、中、下三篇,记载了商朝的第20位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的经过。
那时候,很多贵族、百姓都不愿意迁都,于是,盘庚召开了重要的“御前会议”,会上放出狠话:你们不要因自己贪图安逸而煽动民众反对迁都;你们的安逸生活都是上天和王赏赐的,如若有违王的圣意,随时把你们的特权剥夺掉,祭祀的时候我还差着不少人牲呢?谁愿意试试!
![]()
AI生成图片
于是,便有了“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见《盘庚 ·下》)
想必,历史上所有的迁都都是这样吧,必须要用雷霆手段统一思想、强制执行。
![]()
成书于先秦的《诗经》,为我们营造出一幅浪漫的先商图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商的始祖是契,他娘叫简狄,无意中吞食一只玄鸟蛋从而有孕,生下了契。
玄鸟是什么?它或许就是一只小燕子。
![]()
《周易》又叫《易经》,是中国古代的卜筮书,主要通过对卦象的分析,来推断事物吉凶。
在《周易》中,也有涉及商的内容,主要就是商人占卜的卜辞。如: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泰》)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既)望,吉。(《归妹》)
“帝乙归妹”指的是商王帝乙(商纣王帝辛他爹)为了安抚居住在西歧之地的周人,决定把妹妹嫁给周族首领(后来的周文王),这个女子究竟是谁?她是不是周武王的母亲太姒呢?似乎也难以考究了,史书中简短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问号。
![]()
《左传》,又叫《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这是一本编年体的春秋史,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纪事时间起于公元前722年,终于前464年。在解释周代礼制、追述先王事迹及评述历史事件时,多次提及商朝的政治、文化及其兴亡过程。
“纣囚文王七年”、“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等等。
![]()
《古本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晋国和魏国的史官编纂的编年体史书,它
原来没有书名,是西晋时期从魏国国君的墓中出来的。因为用编年体方式写史,后世称为《纪年》,又因原书是竹简形式,也称它为《竹书》。
现在一般称为《竹书纪年》,也有叫它《汲冢纪年》、《汲冢古文》或《汲冢书》的。
《竹书纪年》里记载了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晋国以及战国时期的魏国的历史,有很多内容与我们知道的传统记载大相庭径,为商周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比如在在传统的史书中,说伊尹是商朝的一位开国功臣,在他辅佐商王太甲时,由于太甲失德,被伊尹流放出去,国政由伊尹代管。再后来太甲悔过自新,伊尹又迎回了太甲,还政于他。
而在《竹书纪年》中,却这样记载:元年辛巳,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天大雾三日,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太甲》)
商朝权臣伊尹曾经把商王太甲流放出去,自立为商王,后来太甲悄悄从流放之地潜伏回来,杀了伊尹重新夺权,当时呈现出大雾三天的异象。后来商王太甲把伊尹的家产分给了伊尹的两个儿子。
![]()
我们绝大多数平常人所了解的殷商史,大都来自西汉时期的史官司马迁所蓍的《史记》,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商朝从商的始祖契至最后纣王,四十多位君主的传承世系,谁卒谁继,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除此之外还简单介绍了商朝的历史沿革。构建起商代史一个系统的框架,是史料典籍中记载商代史最完整、最客观的,也是最早的一篇本纪。
再往后,到了北宋时期,兴起了金石学之热。所谓金石学,就是研究手上收藏的各类青铜古器以及上古玉、石之器。这与当时的收藏热潮是分不开的,从皇家帝王到达官显贵及至书香世家,都以收藏古器为好。
那么,这些铸刻于青铜或石器之上的古文字,便也成了研究对象。这些人翻阅古史、考据经典,推敲其器型、窥视其文字,成为中国考据学的典范。
《考古图》成书于宋元祐七年(1092),由当时太学博士、经学家吕大临所著。书中收录了当时皇室宫廷及一些私家手上的古代铜器、玉器藏品,按器形分类编排。
![]()
当时没有照相机,按古人的方法,给每件器物摹绘图形、铭文,记录了原器的尺寸、重量及容量,并进行了一定的考证,对藏处及有出土地点者也加以说明,其中多有商代青铜器著录。
这本安徽博物院所藏《泊如斋重修考古图》,是后来到了明朝万历16年(1588年)时,由徽州刻书家程士庄的泊如斋重修重印版本。参与此书绘图者有丁云鹏、吴廷羽、王耕均,他们都是万历年间徽州地区名画家。
下面这些就是金石学研究的对象:
天津博物馆藏 商 旅父辛鼎。
![]()
这件鼎的样子与一般的鼎有点区别,它的腹底部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圆的,而是分成三瓣的样子,这种样式称为鬲形鼎。鼎上有一对竖耳,底部三只柱形足。颈部饰一圈雷纹,腹部有三组突起的兽面纹。
![]()
里面内壁铸有铭文“旅父辛”三个字(可能是家族的祖先名)。
天津博物馆 商 蝉纹鼎
![]()
颈部装饰鸟首龙身的花纹,它与常见的鸟纹不同,头形似鸟,但身体近于龙身,腹部有三角形纹,每一条倒三角里有一只蝉(知了的形状),柱形足上还有三角云纹。此件鼎有典型的商代晚期的纹饰特征。
![]()
在商代甲骨文中,“鼎”的写法非常丰富,总之都是以真实的鼎为形画出来的,也显示了商代鼎的不同器型。
天津博物馆 商 百乳雷纹簋
![]()
通俗说,鼎是盛肉的,簋是盛饭的,这件簋的两侧有兽首形鋬手,口沿下饰兽面纹,腹部主体是斜方格,里面有细密的方形线纹,这叫雷纹,每块格子上装饰着又尖又突的乳钉。
![]()
簋在甲骨文中是这样“画”的。
![]()
觚和爵都是商代盛行的酒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像是爵却比爵更高更大的酒器称之为斝。
![]()
青铜斝与甲骨文的“斝”字。
天津博物馆 商 戈父已爵
![]()
爵是酒器,咱们一般都认识。口沿装饰两个像蘑菇般的短柱,柱顶有涡纹。腹部是雷纹和兽面纹。这件爵上也有铭文,在鋬后面有“戈父已”三个字,但目测很难看清晰。
![]()
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最早的中国古文字就是这种铸刻于商周青铜器上的字,我们称之为“金文”,在商朝和周朝的青铜器上多见,商朝的青铜器字少,周朝的青铜器上字较多。
天津博物馆 商 兽面纹觚
![]()
这件酒器从口沿看是不能用来对嘴饮用的,觚是古代祭祀活动时,用来行祼酒礼的盛酒器,口是喇叭形,长细腰,底足外撇。有夔龙纹组成的兽面纹,腹部与足部交接处有两个十字形镂孔,这是在铸造时给里面的容器兜底时留下的铸孔。
祼酒礼是一种什么样的礼仪呢?它是以酒灌地,用来敬献神灵和祖先的祭祀方式。通过灌酒于地的形式,表达人对神灵的敬畏,相当于以“酉彡”这个字命名的祭祀方式。
商 玉龟腹壳
![]()
这块玉片的色泽,就特别像乌龟肚子上的那片腹甲,有黄褐色的沁斑。这是用玉石模仿占卜的龟腹甲雕琢而成,上面对钻一孔,阴刻格子状腹纹,下端分尖叉,简直是缩小版的高仿A货。
殷商时期的卜甲(真正的乌龟腹甲)发现较多,但像这样用玉雕刻的龟腹甲特别罕见。
之所以用玉雕刻龟板,因为在那时就已经有上千年的传统了,新石器时代就用玉刻出两片龟甲把它们穿系在一起组成乌龟的形状用于祭祀,比如我们安徽的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就是用于占卜和祭祀的。
![]()
古人将玉,视为天地神灵的结晶,借助玉的灵性,或可让占卜结果变得更加灵验。
商,甲子表/残玉版
![]()
正面用双勾法阴刻有“庚”、“寅”、“辛”三个字,根据古文字学家陈邦怀先生考证,甲子表玉版全套有6片,每片上面有两行,每行10个字。那这6片有多少字?120个字对吧?这块残片属第3片的第2行字。
![]()
图片来自于网络
甲子表是什么? 它是商代使用的干支纪日系统,由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而成,是商代纪日的顺序。商代不像我们今天说是几号,商代说今天是“庚寅日”、“辛卯日”。
甲子表残玉片上呈现的字,用大字双勾法刻写而成。什么是双勾法,我们看字形就可以明白,刻写的是空心字体,这可是国内仅见的用双勾法刻写的甲骨文啊!
好,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有限地接触到一些甲骨文,用典籍打开了这本商书,商代究竟有哪些具体的样貌呢?
通过三千多年前的那些占卜记事文字,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商朝呢?
稍后更新。
PS:文中主要内容及图片,来自于安徽博物院《煌煌邑商,契刻千年——甲骨文主题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