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菜市场跟大妈唠嗑,差点被她的话吓掉手里的鸡蛋篮:“你还敢买这散养蛋?
网上说人造鸡蛋都泛滥了,成本才一毛钱,咱根本分不清!”回家刷手机,果然刷到一堆“化学合成鸡蛋”的视频,博主拿着不知名粉末晃两下就变出“蛋黄蛋清”,配文说得有鼻子有眼。
作为跟食材打交道二十多年的老炮,今天就来扒扒这事儿的真相,顺便给大家提个醒——有些鸡蛋真不是少吃,是压根别碰。
![]()
先给大伙吃颗定心丸:所谓“一毛钱人造鸡蛋泛滥”,纯属唬人的谣言。
上海市农科院的姚俊峰研究员早把这事儿说透了,那些视频要么是移花接木的科学实验片段,要么就是彻头彻尾的魔术表演。
咱先算笔账,现在正经养殖鸡蛋的综合成本约0.8元一枚,就算是工厂化生产的植物蛋,成本也得0.5到0.6元,比真鸡蛋还低不了多少。
要做出能以假乱真的蛋壳和蛋液,现在的技术根本达不到,更别说一毛钱成本了——谁会做赔本买卖?
那些教人造蛋技术的,早被《焦点访谈》扒过皮,本质就是骗学费的套路。
![]()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一毛钱人造蛋”是谣言,但市场上确实有过假鸡蛋的零星案例,学会分辨还是很有必要。
我总结了套“望闻问切”四步法,亲测好用。
首先看外观,真鸡蛋的蛋壳自带“天然滤镜”,颜色不均还有密密麻麻的小气孔,拿手电筒一照特别明显;假鸡蛋壳要么亮得发假,要么粗糙得刻意,关键是没有气孔,像块小石膏疙瘩。
然后听声音,指尖轻敲真鸡蛋,声音清脆得像弹吉他;
假鸡蛋敲起来闷闷的,晃一晃还可能有水流声,那是里面的化学溶液在晃荡。
![]()
最靠谱的还是打开看内里。
真鸡蛋的蛋清分两层,浓稠的贴蛋黄,稀的在外圈,蛋黄圆润有弹性,戳一下会微微颤动;
假鸡蛋的蛋清往往浑成一团,蛋黄要么颜色怪得发艳,要么一戳就破,放几分钟还可能跟蛋清融在一起——毕竟都是化学粉末调的,哪有真鸡蛋的层次分明。
要是还拿不准,就闻闻味儿,真鸡蛋有股淡淡的腥味,那是蛋白质的天然气息;
假鸡蛋要么没味儿,要么有股说不出的化学试剂味,一闻就不对劲。
![]()
这里得特别说明下,市面上还有种“植物蛋”,是用大豆蛋白做的,李嘉诚基金会早年还投资过,这可不是假鸡蛋。
人家是正经的替代食品,营养价值甚至比普通鸡蛋还高些,就是价格和口感还没普及开。
咱们要防的是那些用海藻酸钠、明矾、色素造假的“化学蛋”,这类东西不仅没营养,吃着也膈应。
但大伙也别太焦虑,2022年深圳市场抽检鸡蛋,压根没发现假鸡蛋样品,只要从正规渠道买,踩坑概率比中彩票还低。
![]()
比起真假难辨的人造蛋传言,有5种真鸡蛋才更该警惕,
我把它们归为“鸡蛋界的五大劝退选手”。
第一种是死胎蛋,就是孵化失败的蛋,业内叫“毛蛋”的那种。
这种蛋里的营养早就变了味,放久了还会产生不好的物质,看着就没胃口,更别说吃了。
第二种是臭鸡蛋,这就不用多解释了吧?蛋壳发乌,一打开能熏出三米远,就算再节俭也别碰,扔了都嫌污染垃圾桶。
![]()
第三种裂纹蛋得看情况。
刚磕裂的新鲜蛋,赶紧煮了吃没问题;但要是裂纹里都沾了灰,或者放了一两天,那绝对不能要。
蛋壳上的气孔本是“呼吸通道”,裂了缝就成了细菌的“快捷通道”,里面指不定藏了多少猫腻。
第四种是散黄蛋,轻微散黄的蛋要是没异味,煎着吃还能凑合;
但如果蛋液稀得像水,闻着有酸味,那说明蛋白质早就变质了,直接丢进厨余桶就行。
![]()
最后一种是粘壳蛋,这是放太久的“老年蛋”。
蛋黄膜变脆贴在壳上,要是贴皮处只是淡红色,煮透了还能吃;可一旦变成深黑色,就算没臭味也别碰——那是营养流失的信号,吃了也白吃。
其实这五种蛋很好分辨,总结下来就一条:但凡看着、闻着、摸着有一点不对劲,别犹豫,直接放弃。
![]()
说了这么多,最后给大伙划个重点。
人造鸡蛋泛滥是谣言,一毛钱成本更是天方夜谭,别被短视频吓住;
买鸡蛋认准正规超市或靠谱摊贩,看蛋壳有气孔、闻着有蛋腥味、打开层次分明的,基本都是好蛋;
遇到死胎蛋、臭鸡蛋、久放的裂纹蛋、变质散黄蛋和深黑粘壳蛋,千万别心疼,该扔就扔。
![]()
鸡蛋这东西,说到底是咱餐桌上的家常美味,讲究的是新鲜和安心。
与其担心不存在的“人造蛋”,不如花心思挑好每一颗真鸡蛋。
毕竟咱吃鸡蛋图的是营养舒服,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不是?
下次再有人说“一毛钱人造蛋”,你就把这篇文章甩给他,咱不仅吃得香,还吃得明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