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顾清临的秘密
来源:顾清临(ID:Gu-QingLin)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夫妻,正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方式,默默接受婚姻的另一种形态。
他们没有分居,也不谈离婚,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干婚”。
“干婚”并非官方定义,而是对当下一种婚姻状态的戏谑描述,意为“婚姻只剩下躯壳”。
它指的是夫妻不再追求情感上的亲密和互动,而是在生活的某个阶段,停止扮演“恩爱夫妻”的角色,各忙各的,各过各的,却依旧维持着婚姻关系。
这种现象正从上海向全国蔓延。
某婚恋机构调研显示,超25%的北上广深夫妻处于“干婚”状态,其中70%坦言是“为了孩子、财产、社会形象”在硬撑。
尽管“干婚”这种婚姻模式可能并不被所有人认可,但它确实反映了部分人对婚姻的一种选择。
01
从“夫妻”到“同路人”
38岁的张岚和41岁的马涛,在前年——也就是他们结婚的第十年时,不知不觉走进了“干婚”。
没人背叛,没有撕破脸皮,只是某个清晨,两人在餐桌前吃着早餐,却发现彼此已经找不到话题。
“现在这样,好像也没什么不好。”
马涛先开了口,语气平淡得像在说天气,“各管各的,省得麻烦”。
他们默契地达成了共识:
各自的工资各自保管,父母的赡养各负其责,工作上的事互不插手。
家里的房子还是共同住着,但分房而睡,厨房用具各用各的,就像合租的室友。
“我们俩就像是签订了长期合租协议的伙伴,共享一个住所,却谁也不关心谁的喜怒哀乐。”张岚说。
他们没有对外透露丝毫异常。
朋友聚会时,依然会结伴出席,席间偶尔配合着笑笑,没人看出这对“恩爱夫妻”早已心照不宣。
只有他们清楚,这段婚姻早已没了温度。
35岁的苏敏和39岁的周凯则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结婚五年,没要孩子,婚姻生活从最初的相敬如宾变成了“平行线”。
苏敏在静安做策划工作,闲暇时喜欢泡咖啡馆看书。
周凯是程序员,下班就窝在书房打游戏、刷视频。
他们住在同一套房里,一天下来交流不超过十句话。
“他吃饭的时候,我就去客厅看电视;他看电视的时候,我就回房间待着。”苏敏说,“我们都在刻意避开和对方独处。”
后来,周凯被公司外派到苏州,苏敏没有任何异议。
他收拾行李的时候,她甚至没去帮忙,只是坐在沙发上玩手机。
“我们还是会每周通一次电话,说说工作上的事,问问家里的情况,但语气就像在跟客户沟通。”苏敏说。
这就是干婚的模样——
有点像合租,但比合租更疏离;像是亲人,却又没半点亲近。
除了感情的消磨,还有更现实的因素,让一些上海夫妻选择了“干婚”。
36岁的刘静和40岁的吴斌,则是“干婚”群体中算得最清的一对。
在2023年,两人认真讨论过离婚,最后却算了一笔账后放弃了。
离婚太不划算,光是财产分割就得扯半年,还影响工作和社交。
刘静在浦东一家外企做行政,说起这些条理清晰。
我们那套婚房,现在市价800多万,还有300多万的贷款没还。
真要离婚,卖房、过户、重新贷款,哪一样不费时费力?
吴斌在一家国企工作,看重名声和稳定,离婚的事一旦传开,难免影响晋升。
反正感情也没了,就这样耗着呗,至少表面上还是完整的家,对谁都好。
于是,两人心照不宣地维持着“干婚”状态:
保留婚姻的名分,过着各自的生活,谁也不先提出那两个字,免得惹来一堆麻烦。
02
干婚背后的生活真相
李娜曾是广告公司的策划组长,结婚后为了支持王浩创业,辞掉工作专心打理家事,整整六年,她的生活里全是柴米油盐和丈夫的公司琐事。
我想过重新找工作,可投了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他还总说“在家待着多轻松,瞎折腾什么”。
她开始觉得委屈、压抑、不被尊重。
每天在阳台上晾衣服时,都觉得自己像个不停运转却没人在意的洗衣机。
而王浩的想法却是:
我没日没夜地拼事业,不就是为了这个家吗,她怎么就不能体谅我?
两人都满是委屈。
“我们就像两只互相取暖却总被对方扎到的刺猬。”李娜叹气。
干婚,是他们给彼此的避风港。
很多人觉得干婚是一种逃避,其实不是,我们没逃避该尽的义务。
王浩补充:
我们只是不想再用“夫妻”这个名分捆绑对方。
陈雪和刘强的问题,则是“没法融入彼此的生活节奏,又顾忌着双方老人的身体不敢离婚”。
陈雪喜欢独处、看书、规律作息;刘强凌晨才睡、游戏不停、生活随性。
“我跟他说想周末去公园散散步,他说他要组队打游戏。”陈雪苦笑,“我都记不清我们上次好好坐下来聊聊天是什么时候了。”
她并没觉得刘强是个糟糕的人,甚至觉得他工作时很专注,只是,她不想再被对方的生活步调打乱自己。
而刘强也说:
我还是在乎她啊,我每次生病,还是想她能在身边照顾。
但你说,要我每天对着一个冷淡的眼神,谁能受得住?
“干婚就像一道隔离带,让我们不再互相消耗。”
他说:“我们的干婚是‘利益型干婚’。”
赵琳笑着说:
不是因为感情走到了终点,而是因为现实利益算得太明白,两个人就像在合伙经营一份生意。
干婚之后,他们把日子过成了一份“合作协议”。
早上在家庭群里说声孩子的情况,晚上偶尔转发一条职场资讯。
生活没有波澜,但按部就班。
婚姻不再只是情感的寄托,而是一套复杂的利益捆绑与责任体系。
03
干婚之后,他们的生活往哪里去?
我之前曾经分享过一对夫妻的经历。
85年的晓雯经同事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结了婚有了孩子。
走进婚姻的理由,很简单,觉得“合适”。
婚后的日子也很平淡,接送孩子,处理家务,用各自的收入支撑着家里的各项开销。
夫妻之间的交流少得可怜,只有孩子的琐事,家里的账单。
但没过多久,他们的婚姻迎来了一个转折点,晓雯被调去外地分公司,丈夫也正好想换个居住环境。
没有争执和抱怨,而是以平静客观的态度进行了一次长谈,商量着开启“干婚”模式的可能性。
丈夫同意了她的想法,他俩一起向双方父母隐瞒了实情。
接着便是收拾行李,分开居住,开始各自的生活。
回忆“干婚”这两年,晓雯只记得独自处理工作的忙碌,一个人照顾孩子的辛苦,没有丝毫夫妻间的温暖互动。
公司家里两点一线,偶尔因为孩子的事联系,说完正事便匆匆挂掉电话。
可嘴上说着“婚姻不过是个形式,各过各的挺好”的她,在某个加班到深夜的雨天,收到丈夫发来的“带伞了吗”的消息时,心里还是泛起了一丝暖意。
也许,“干婚”后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有腻歪的陪伴,只有各自的忙碌和无声的牵挂。
不用刻意维系感情,在偶尔的关心和默契的配合中,也能寻到一丝牵绊。
有人在“干婚”中找到了自我,有人在“干婚”后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尝试着在距离中寻找新的相处模式。
“干婚”后的夫妻关系,可以是渐行渐远,也可以是保持距离下的默默关注。
有事时联系,没事时互不打扰,或许这就是“干婚”后夫妻生活的真实模样。
04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
中年夫妻的婚姻或许更易碎,但也正因经历过风雨,才更懂得加固屋檐。
不管你是身处“干婚”之中,还是坚守着有温度的婚姻,希望你我都能清楚自己内心的需求,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找到最合适的相处模式,婚姻才能真正成为避风的港湾。
点个,愿每一对夫妻都能在婚姻里找到平衡点,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来源:顾清临(ID:Gu-QingLin),别总是来日方长,这世上回首之间的都是人走茶凉,每晚九点半,我在这里等你!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