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的寒冬,西柏坡一间简陋的民房内,16岁的女报务员正肩负着一个关系战局的重大任务。
接到来自上海地下电台“vvv”后,她不禁泪流满面。
直到70年后,她终于发出了回电。
这位女报务员是谁?她收到的“vvv”代表什么?她又为什么70年后才发出回电?
![]()
初露锋芒
这位女报务员,名叫苏采青,1945年,13岁的她成为了八路军的一员。
她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她始终不畏艰难,做得比任何人都要更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苏采青被安排到了晋绥军区的无线电通讯部门。
对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来说,这项任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苏采青没有丝毫畏惧,她反而把这当成了一次真正证明自己的机会。
![]()
她开始了日以继夜的学习摩尔斯电码,每天背诵、练习,重复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点和划。
在短短几个月内,她就能熟练地收发电报,不仅速度极快,而且准确无误。
辽沈战役中,由于战斗的紧张与复杂,通信任务也变得愈加繁重,指挥部和前线的联系频繁且极其重要。
苏采青凭借着出色的技巧,在完成东北野战军的电台通讯任务时,表现得游刃有余。
这种高效且精准的工作表现,让苏采青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赢得了上级的认可。
![]()
在与东北野战军的通信中,她不仅展现出了卓越的技术能力,还展现出了强大的心理素质。
战争中的电台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电波常常受到敌方干扰,有时电台的设备也会出现故障。
面对这些突发状况,苏采青从不慌乱,总是第一时间应对,并能够快速恢复通讯。
正是凭借着这样卓越的表现,苏采青迅速从一名普通的无线电报务员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她被调入了更加重要的中央社会部,担任起了更为机密的通讯任务。
![]()
地下电台
1947年秋,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党的中央社会部的通信任务愈发繁重。
苏采青被指派担负起与一部上海地下电台的通讯工作,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那时的上海,地下党组织早已深植于城市的每个角落。
面对敌人的严密防线,上海的地下电台成为了重要的情报传递渠道。
苏采青的任务,就是保障与这座城市地下党电台的联系畅通。
![]()
出于保密的需要,苏采青并不知道对方的任何身份,只知其频率和呼号。
第一次接触时,苏采青心中满是忐忑。
电台那头,是一位已经深谙战场和电报技巧的前辈。
面对这样的对手,苏采青的心跳难免加速,手指也不由自主地有些僵硬。
当电波终于连通的瞬间,那边传来的电码流畅而迅速,毫不拖沓。
![]()
苏采青迅速将其记录下来,深吸一口气,专心致志地继续抄录电文。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电文传输,苏采青逐渐熟悉了这位地下电台报务员的工作风格。
他的发报如行云流水,技巧娴熟而高效。
而每次她犯错时,那头的电台并没有任何责备的语气,只是通过简单的电报调整,耐心地引导她修正。
尽管她始终未曾见过这位前辈的面容,但苏采青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采青与这位前辈之间的默契越来越深。
每当工作结束,她会默默地思考着,那位电波另一端的同志究竟是谁?
他是否和自己一样,是在为了信仰与国家,甘愿付出一切的战士?
她多想知道对方的名字,想知道他是否安好,但出于保密的需要,她始终没有向上级询问过。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努力地完成每一次任务,确保两地之间的联系不间断。
![]()
警示信号
1948年12月29日的夜晚,西柏坡的电台室内,苏采青独自一人坐在电台旁,专注地听着耳机里传来的电波声。
战争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任何一个细小的电波,背后都可能隐藏着重大的情报。
她如往常一样,与上海地下电台联系,记录着对方发来的电文。
但就在她以为一切都像往常那样平静时,电报的结尾却突兀地让她停下了笔。
通常,每条电报都会以“GB”结束,这意味着告别,一切顺利。
![]()
而今晚,那条电报却以“VVV”结尾。
这是一个特殊的警示信号,意味着电台那头可能已经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苏采青的心猛地一沉,她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这个信号意味着什么?前辈是否安好?他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
苏采青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按下了电台的发报键,快速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上级。
![]()
她挂断电台,紧张地等待上级的回应。
夜深了,时间一点一点流逝,电报的回应却迟迟没有到来。
突然间,电台的发报机发出了微弱的响动,苏采青的心一震,急忙转身去查看。
但这次,传来的不是上海电台的回应,而是周围电台的杂音。
![]()
她紧握住耳机,仔细聆听,却什么也没有听见。
她在心中默默祈祷,祈祷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前辈能够平安无事。
但电台的沉默和无法预测的信号,却让她无法放松警惕。
![]()
70年后回电
时光流转,转眼间,70年过去,苏采青早已进入了退休生活。
她的生活平静安详,但在她内心深处,却始终有一份未解的心结。
那晚电报结尾的三个“V”字警示信号,几十年来,她都始终未曾释怀。
直到2008年,苏采青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名为《永不消逝的电波——李白》的文章。
文章详细描述了李白烈士的英雄事迹,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为国家所作出的巨大牺牲。
![]()
那篇文章讲述的,正是她多年未解的谜团。
那个她曾通过电波与之联系的神秘前辈,正是李白,上海地下党的一位传奇联络员。
随着更多的报道和资料的曝光,苏采青终于知道了李白烈士的真实身份。
他是我党最早的无线电通讯专家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一直活跃在敌后,担负着重要的情报传递任务。
为了保密,他常常更换化名,甚至在抗战时期,他就用过李静安、李华初等多个名字。
![]()
1948年12月30日,李白在与西柏坡的联系中发出了“VVV”警示信号,随即失去了联系。
原来,在电报发出时,李白已经意识到自己和妻子被敌人盯上。
最终,他被国民党特务抓捕,经过长时间的严刑拷打,李白始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机密,最终英勇牺牲。
那时,距离上海的解放仅剩二十天,而李白的牺牲,也成了他为党和人民作出的最后奉献。
得知真相的苏采青内心五味杂陈,李白的牺牲成了她一生心中最深的痛,但也成了她内心深处最坚强的力量。
![]()
她始终没有机会向他表达自己心中的敬意与哀悼,也无法为那份未竟的回电找到答案。
直到2019年,央视的《故事里的中国》节目邀请了年事已高的苏采青参加节目录制。
节目组特地为她准备了电台设备,邀请她再次敲击那部电台,向李白前辈发出回电。
苏采青的手指轻轻触碰到电台键盘,敲下了那一段电码:“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这句简短的电报,仿佛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将她对李白的敬意与感激传递到了天际。
![]()
那一刻,苏采青的眼中泪光闪烁,但她的脸上却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七十年后,她终于完成了对李白烈士的最后回电。
70年后的回电,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无数革命前辈的英勇与牺牲。
通过苏采青与李白烈士的故事,我们看到了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坚守与奉献。
今天的我们,站在和平的土地上,享受着先辈们为之奋斗、拼搏和牺牲的成果。
无论时间如何流转,那些曾为信仰与理想前赴后继的英雄,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