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那天,很多人的童年回忆被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央视少儿频道的“月亮姐姐”王淏,宣布将离开主持岗位,正式转身做幕后。
这个陪伴了几代孩子长大的姐姐,真的要说再见了。
![]()
但她并不是退休,也不是离职,而是转战到央视频,成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负责人。
这份“转身”,表面看是职位变化,实际上却是她从舞台中央退到幕后,为下一个阶段的梦想重新起航。
而回头看看这条路,她走了整整27年——从小姑娘变成了“妈妈专业户”;
从台前话筒走到如今掌舵内容方向,她的人生,一直活得既温柔又坚定。
出生在文艺家庭,从小就“会讲故事”
王淏出生在山西太原,1978年生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北方姑娘。
她家环境很有文艺范儿,爸爸是搞美术的,妈妈玩音乐,住的那片街坊四邻也都和文化艺术有点关系。
![]()
可以说,她从小就是在琴棋书画的氛围中长大的。
她是个特别有表现欲的孩子,动不动就爱在家人和邻居面前讲故事、唱小曲,一点不怯场。
尤其是那个《猴王吃西瓜》的故事,她一讲起来,配音变声、动作表情全上,连大人听完都竖大拇指。
后来,她代表学校参加故事演讲比赛,结果不出所料,连拿冠军。
这时候,她心里就有了个念头:“我想做主持人,站在台上和大家说话。”
![]()
这份执念一直陪着她念书、考试、选专业,直到1996年,她顺利考进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离梦想更近一步。
但她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上大学没多久,她就开始到电视台实习。
中国教育台、山东卫视,甚至还跑去澳洲电视台见习,主持经验一点点积累,像是在为某个更大的舞台准备。
终于,1998年,她大三那年,央视招实习主持人。
![]()
她报名,照旧讲了她那经典的《猴王吃西瓜》,一讲完,全场安静了几秒,然后就传来掌声。
就是那一刻,她正式推开了央视的大门。
月亮姐姐出道,靠的是“孩子缘”
初入央视,她被安排到了青少中心,主持的是老牌栏目《七巧板》。
当时压力不小,因为她接替的是前辈鞠萍阿姨,观众基础大,标准高,她要做得好,还得做出自己的风格。
节目组看她笑容甜、声音软、性格又活泼,就给她起了个特别亲切的名字——“月亮姐姐”。
从那之后,电视机前的小观众多了一个熟悉的面孔。
![]()
无论是《芝麻开门》、《大风车》,还是《棒棒虎神游中国》,她几乎承包了整个少儿频道的“主阵地”。
十几档栏目,年年“六一晚会”,她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有时候一录就是十多个小时,嘴巴干了、腿也站麻了,但她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露过疲惫。
别人说她是“王铁人”,但她自己说:“我就是真的喜欢小朋友。”
![]()
她有个特别的本事,就是哪怕面对再多的孩子,也不会失控。
她能跟三岁的宝宝玩折纸,也能哄七八岁的孩子聊科学,情绪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些年,她几乎成了童年标配。很多90后、00后,甚至现在的小孩,都认得她。
这个主持风格温柔、笑容治愈的姐姐,是不少人心中“童年最暖的记忆”。
爱情来了,低调嫁给富商,被宠成“生活不能自理”
事业稳定后,感情也悄悄来了。
她的丈夫赵元龙不是圈内人,而是一位企业家。两人认识,是在一场关注儿童教育的公益活动上。
她负责主持,他是嘉宾。两人因为理念一致、性格互补,很快从朋友发展成了恋人,最后顺利步入婚姻。
婚礼办得非常低调,圈里圈外没几个人知道。一直到生孩子之后,才有不少人惊讶——月亮姐姐结婚了?孩子都这么大了?
![]()
而她的婚后生活,也很让人羡慕。
赵元龙是典型的“别人家老公”,不仅不让她做家务,连晒被子、换灯泡这种事都自己来,活脱脱地把她宠成“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公主。
有一次她自己都笑着说:“我现在就只会说话了。”
最让人佩服的是,赵元龙从来不催她生孩子。直到她自己39岁那年,决定为爱挑战高龄产子。
怀孕期间,她暂别了央视舞台,在家安心养胎,整整躺了三个月。
![]()
赵元龙几乎是24小时陪着她,什么都不让她操心,连保温杯、润喉糖都提前备好。
后来孩子出生,他们给儿子起名叫“正好”,意思就是——他来得正好。
这份夫妻感情,不是轰轰烈烈的浪漫,而是日复一日的体贴与守护。柴米油盐里藏着的,是最稳的幸福。
从“月亮姐姐”到“正好妈妈”,光环褪去仍温柔有力
孩子出生后,她的重心慢慢从台前移到了家庭。
她的社交媒体上,经常会分享和儿子的互动:
有时候是一场用锅碗瓢盆自制的“交响乐”,有时候是儿子哄她笑的一句“妈妈你别生气了嘛”,温馨到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
![]()
在这些日常里,她不再是那个永远化着精致妆容、站在灯光下的“月亮姐姐”,而是一个认真生活的妈妈。
她还把自己的育儿经历写成书,名字叫《月亮姐姐当妈妈》,里面记录了从备孕到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尤其注重“用爱养孩子”这个核心理念。
有人问她:会不会觉得从央视光环退下来,是一种失落?
她笑着说:“我只是换了个方式继续发光。”
![]()
如今,她不再坐在央视少儿频道的舞台中间,却成了“月亮姐姐工作室”的主理人。
在央视频平台,她带着团队做内容创作,把少儿IP和新媒体结合起来,把科普和AI融合进教育节目中。
这种转型,是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退场。
她没离开央视,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做喜欢的事。
她没有放下童年事业,而是换了赛道,用更多元的方式陪伴更多孩子。
![]()
而那句“芝麻开门”,还在。
只是,她从台前的讲述者,变成了幕后设计者。
尾声:真正的童年守护者,懂得在光影交错中稳稳落地
再见了,那个扎着高马尾、笑容如月亮的姐姐。
但也不是真的“再见”。
她变了身份,但没变初心;变了岗位,但没变使命。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幸运,是找到一件你愿意为之坚持一辈子的事。”
王淏,无疑找到了。
![]()
无论是电视荧屏,还是小屏视频;无论是温暖的笑容,还是贴心的语调,她一直都在用行动证明:真正热爱孩子的人,会走得更远。
未来的日子里,可能不能每天在电视上看到“月亮姐姐”了,但她用27年的光与热,已经点亮了无数孩子的童年。
她的下一站,已经启程;愿这趟旅程,更加温柔坚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