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黑龙江雪景 供图 CFP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 本刊记者 花蕾 通讯员 陈乐乐
黑龙江省桦川县城内,1.05千米的一级网管沟、18千米的二级网管沟改造工程正在加紧施工。这项总投资超过3186万元的供热老旧管网改造项目,要赶在严寒来临前完成。很难想象,2024年这里经历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保暖战”。
2024年11月,黑龙江省桦川县气象部门紧急发布寒潮预警,气温下降至零下30摄氏度。寒风卷着积雪掠过县城的街巷,一场关乎7万人取暖的“民生大考”悄然来临。县域内承担核心供热职能、覆盖64.5%供热面积的桦川协联生物质能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联热电公司”),因长期经营不善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正式向桦川县人民法院申请破产。一场企业的破产危机,随时可能转化为威胁县域民生的公共难题。
危急时刻,桦川法院没有就案办案,而是在佳木斯市中级人民法院统筹指导下,将司法审判与民生保障、区域稳定紧密结合,积极联动县委、县政府及住建、应急、民政等多个职能部门,构建起“司法主导、行政协同”的工作模式。经过34个日夜,该院高效完成企业重整工作,不仅成功化解这场足以影响全县的区域性供热危机,更以实践验证了“桦川路径”的可行性,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法院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使命担当。
01
关乎民生的司法抉择
2024年11月4日,协联热电公司的破产申请书被送至桦川法院立案庭。承办法官张凤新翻开案件材料,一组数据勾勒出企业的危机全貌:企业账面负债高达6亿元,资产负债率突破213%,早已资不抵债,符合破产清算的法定条件。不同于普通企业,协联热电公司作为桦川县主城区的核心供热企业,其供热管网连接着千家万户。一旦因清算程序导致供热系统停摆,2.7万户居民将面临无暖可用的困境,极有可能引发民生矛盾与社会不稳定因素。
“这不是一起简单的破产案件,它直接关系着7万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案件调度会上,桦川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吴海鹏的话掷地有声:“我们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找到保民生与促重整的平衡点,绝不能让人民群众受冻。这不仅是法院的职责,也是对人民群众的承诺。”
案件上报后,佳木斯中院立即选派资深法官组成指导组,通过视频会议、实地调研等方式参与案件研讨。指导组明确指出,涉供热等公共服务类企业的破产案件,需优先考量社会公共利益,避免因机械办案引发民生风险,同时从法律适用、程序推进、府院协同等方面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为案件处理方向提供关键参考。
案件合议庭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围绕案件处理方向展开激烈讨论。部分法官从程序正义角度提出,按照法定流程推进破产清算程序,既能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结案,也能避免重整程序可能引发的风险。多数法官则认为,虽然清算程序速度快,但极有可能影响民生——供热系统将彻底瘫痪,居民失去取暖保障。一旦供热管网等设施长期闲置,后续恢复难度极大,甚至可能造成区域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崩塌。
经过多轮研讨与实地调研,桦川法院确立了以重整促重生的审判思路,决定通过司法力量帮助企业摆脱困境。与此同时,该院启动两项关键举措:第一,对协联热电公司适用预重整程序,依据桦川法院《关于企业破产案件程序指引》中的预重整工作规范,在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前,提前开展债权核查、资产梳理、职工信息登记等工作,为后续正式重整程序压缩了周期、减少了阻碍;第二,立即联合县委、县政府成立保供热应急协调小组,将司法程序与行政保障无缝衔接,让司法审判的专业性与行政部门的资源调配能力形成合力,构建起"司法主导、行政协同"的工作模式。
02
“1+8”应急体系
保供热应急协调小组由桦川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水泉担任组长,桦川法院、县住建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民政局等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构建起“1个领导小组统筹指挥+8个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架构,将应急保障与重整工作推进同步部署、落实,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部门负责、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跟进。
应急保障的“第一战场”是燃料供应。这也是维持供暖的核心所在。彼时,协联热电公司已拖欠32家燃料供应商货款累计5000万元,供应商不再信任协联热电公司,纷纷开始停止供货。在公司仓库内,煤炭库存量仅够维持7天供暖需求。一旦公司彻底失去后续燃料供应,停暖将在一周内成为现实。
危机近在眼前。协调小组立即制订双线应急方案,从行政保障与司法推进两个维度发力。一方面,由政府部门牵头,紧急从周边煤矿调运2000吨备用煤炭,确保短期供暖燃料需求;县应急管理局同步启动备用热源预案,协调3家备用热源企业签订《应急供暖补充协议》,明确若协联热电公司出现设备故障或燃料断供导致无法正常供热,备用热源企业将即时补位;县民政局则迅速开展特殊群体排查工作,组织社区工作人员逐户走访全县低保户、孤寡老人的居住情况,提前筹备300套电暖器。另一方面,法院负责组建3个专项工作组,直接进驻企业全面核查财务数据、梳理债权债务关系、登记固定资产与供热设备状况,同时分别与企业管理层、职工代表进行沟通,了解生产运营难点与职工诉求,为后续重整计划奠定基础。
“每天晚上7时,我们准时召开调度会,各部门通报当天工作进展、对接次日需求,遇到问题当场协商解决,确保每一项举措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每一个环节不脱节、不拖延。”承办法官张凤新回忆起当时的工作场景,仍然历历在目。这种依托府院联动机制建立的“司法+行政”模式,不仅成功化解即时性燃料危机,更用高效的协同配合为重整工作争取时间,避免案件陷入僵局。
03
破解燃料断供的创新之举
燃料供应商的态度不仅直接决定着供暖能否持续,还影响着重整程序的推进。彼时,最大供应商某燃料公司因欠款未能及时结清,负责人赵某多次扬言要停供止损。最小供应商则是一对经营秸秆收购站的夫妻,协联热电公司拖欠夫妻俩12万元货款。这笔钱不仅是他们过去一年的主要收入,还关系着来年春耕种子、化肥的采购资金问题。
“必须拿出让供应商信服,且兼顾各方利益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住供热生命线,让重整程序顺利推进。”张凤新带领团队连续3天驻扎在协联热电公司财务室与生产车间,核查近3年的采购台账、能耗记录、供热面积变化数据,精准测算出企业每日燃料消耗的临界值、设备改造后的节能空间,用翔实的数据为制订方案提供支撑。
2024年12月9日深夜,经过多轮推演与论证,合议庭创新推出股东借资代偿转股方案,由协联热电公司原股东先行拆借5000万元,专项用于支付供应商欠款。待企业重整完成后,该笔资金按评估价转为重整后企业的股权。此举既避免企业股权因过度融资被稀释,保障原股东的合理权益,又让供应商消除后顾之忧,实现供应商止损、企业续存、民生保障三方共赢局面。
方案确定后,桦川法院干警与协调小组成员开始逐户走访供应商。面对情绪激动的赵某,张凤新没有急于解释方案,而是拿出一张标注着学校、养老院、医院位置的供热范围图,轻声说道:“赵总,这些地方住着老人、孩子和病人,要是停暖,他们怎么熬过寒冬?我们想和您一起找一个共赢的办法,既能解决您的欠款问题,也能保住人民群众所需暖气。”赵某看完协联热电公司出具的还款协议书,以及重整后公司的经营规划时,红着眼眶说:“我信你们。”最终,所有供应商同意暂缓追讨欠款,燃料供应源得以稳定。供暖生命线得以彻底保住。
04
34天的“桦川速度”
进入正式重整程序后,桦川法院与协调小组挂图作战,将重整任务分解为债权申报、战略投资人引入、重整计划制订、债权人会议表决4个关键阶段,明确每个任务的时间节点、责任部门与工作要求,并制作成重整进度表张贴在协调小组办公室。每日更新进展、每周汇总复盘……该院与协调小组以高效协同创下破产重整的“桦川速度”。
战略投资人的引入,是协联热电公司重整成功的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协调小组经过前期筛选,将目标锁定为本地物流龙头企业——顺发物流公司。该企业实力雄厚且有参与公共服务项目的经验,对县域经济情况熟悉。但是,在初次接触时,顺发物流公司仅愿意出资5000万元,认为协联热电公司债务规模过大且供热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较高,拒绝全额注资。谈判一度停滞。
为打消顺发物流公司的顾虑,桦川法院干警与县发改委专家组成联合工作组,5次登门与顺发物流公司管理层沟通,并结合该县城市发展规划,用数据论证县域供热市场前景:“未来5年,桦川县城将新建2个住宅小区,供热面积预计增加30%。企业完成设备改造后,能耗降低,收益会保持稳定增长。”经过多轮数据论证、前景分析与实地考察,顺发物流公司终于同意注资1亿元,为协联热电公司注入“重生血液”。
债权人会议表决,是重整程序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各方博弈的关键环节。线上债权人会议召开时,曾多次陷入僵局。部分小额债权人因债权金额较小,担心重整计划中的清偿比例低、清偿周期长,坚持要求拍卖企业设备以快速收回资金;银行等大额债权人则担忧重整周期过长影响资金流动性,对重整计划中的分期清偿方案持反对意见。
“大家可能没意识到,协联热电公司不仅是供热企业,其生产用电与县城电网紧密相连。一旦企业进入清算程序,供热系统将瘫痪,变电站设备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中无法正常运行,整个桦川县电力供应将受到影响。”关键时刻,国网桦川供电公司代表的发言打破了僵局。在场的债权人终于意识到,重整协联热电公司不仅关乎自身权益,更与县域公共服务稳定、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息息相关,清算绝非最优选择。
在随后的7轮谈判中,法官团队采取分组沟通、分类施策的方式,对100万元以下小额债权,承诺优先保障清偿比例,一年内清偿80%债权;对100—500万元的债权,承诺两年内清偿60%债权;对500万元以上的债权,承诺三年内清偿50%债权,并按银行同期利率计息。
一次持续到凌晨2点的谈判中,某银行代表拍着桌子,情绪激动地说:“我们不可能同意延期。”为打消银行等大额债权人的顾虑,法官团队详细测算清偿差异,耐心解释道:“咱们算一笔长远账。若协联热电公司重整成功,您的债权不仅能全额收回,还能继续享受企业后续的信贷业务收益;若直接清算,企业资产被拍卖后,银行不仅无法收回全款,还会产生坏账,势必对银行业绩造成一定影响。”最终,所有债权人一致同意阶梯式清偿方案,重整计划以高票通过。
“这起案件的成功,关键在于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法律框架内创新审判机制,用司法温度融化破产‘坚冰’。”吴海鹏道出了案件破局的核心逻辑。从“预重整+简化审”打破程序桎梏,到“司法主导+行政协同”凝聚多方合力,再到股东借资代偿转股方案破解供需僵局,34天的昼夜攻坚,不仅为涉民生企业破产审判提供可复制的操作范式,更重塑了破产案件审理的价值内核——破产审判不应是企业消亡的终点,而应是盘活资源的起点。司法不仅要守住程序正义的底线,更要主动扛起保障民生福祉、护航区域发展的责任。
当桦川县城街头的积雪渐次消融在暖冬的晨光中,当居民家中暖气片持续传递着稳定温度,当协联热电公司厂区重新响起机器的平稳运转声,这份“司法暖冬”的答卷,早已超越了个案审判的范畴。
本期封面及目录
![]()
![]()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19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77期
来源:中国审判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斯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