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消费市场里,有两组数据对比特别明显,美国人口只占全球3.6%,却买走了全球30%的东西,中国人口快占到全球20%了,消费占比却只有12%。
简单说,五分之一的人,花的钱还不到美国的一半,按说日子好了,谁不想吃点好的、换个新家电,或者带家人出去旅旅游?
![]()
可为啥大家手里有了钱,还是不敢轻易花,其实问题根本不是不想消费,而是有几重顾虑没解开,这才让很多人把钱攥得紧紧的。
一说到消费,总有人说要刺激,可仔细想想,消费哪用得着刺激,它更像田里的庄稼,只要土壤好,自然会发芽结果,啥是好土壤,无非两点:手里有钱,心里没牵挂。
![]()
要是一个人每个月工资稳稳定定,不用担心突然失业,家人看病不用愁,孩子上学不用挤破头找关系、交高价学费,他会舍不得花钱吗,大概率不会。
可能会给家里换个省电的冰箱,给爱人买件喜欢的衣服,甚至报个烘焙班学做点心,这些都是想让日子过得好点,根本不用别人催着刺激。
![]()
但现在很多人不是没钱,是不敢花,工资到账先扣房贷车贷,再留一笔备用,剩下的才敢用来买菜、买日用品,不是不想享受,是总觉得后面还有要用钱的地方,得留着兜底。
所以与其喊刺激消费的口号,不如先搞清楚:到底是啥让大家不敢放开花钱,很多人觉得,现在赚得多就多花点,赚得少就少花点。
![]()
但实际情况是,敢不敢花钱,更多看的是未来能不能一直有钱赚,这就是常说的消费倾向,比如今年赚100万,愿意花90万,那消费倾向就是90%。
要是只敢花30万,倾向就是30%。而消费倾向的高低,全看对未来收入有没有底,生活里这种例子到处都是。
![]()
像公务员、学校老师,工作稳定,只要不犯大错就不用担心失业,每个月工资准时到账,所以他们更愿意花钱:周末去听场音乐会,假期带孩子去周边玩,甚至给自己报个健身课。
因为心里清楚,下个月的钱肯定会来,花的时候不用慌,可换成餐馆服务员、开小馆子的老板就不一样了,服务员工资靠提成,遇到淡季客人少,工资可能直接少一半。
![]()
小馆子老板更难,要是赶上雨天、疫情,几天没生意,房租和人工还得照给,他们常说吃了上顿没下顿,不是真没饭吃,是不知道下个月收入能不能保住。
这种时候,就算手里有点闲钱,也会存起来,不敢随便花,万一后面没收入,这些钱就是救命钱,除了收入不稳定,还有三件事,让大家不敢轻易花钱。
![]()
这三件事几乎覆盖了普通人一辈子的大开销,也是很多人宁愿省吃俭用也要存钱的原因,首先是看病,现在虽然有医保,但真遇到大病,像癌症、心脏病,很多进口药、靶向药不在报销范围内,一次治疗下来可能要几十万,普通家庭攒几年的钱,可能一场病就花光了。
然后是孩子上学,从幼儿园开始,花钱的地方就没断过:好点的私立幼儿园一个月几千块,小学报个数学、英语辅导班,一年下来也得几万块。
![]()
有家长算过,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光教育支出就几十万,还不算出国留学,为了孩子的未来,很多家庭只能压缩自己的消费,自己少买两件衣服,少出去吃几顿饭,把钱省下来给孩子用。
最后是养老,现在年轻人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父母的养老问题一直是块心病,虽然有养老保险,但很多老人的养老金只够基本生活,要是需要长期照顾,要么请护工,要么家人辞职,不管哪种都要花钱。
![]()
除此之外,物价的波动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决策,近年来,不少商品的价格呈现下降趋势,从服装、图书到汽车、房产,似乎东西越来越便宜了。
然而这并没有让消费者更愿意花钱,反而让大家更加谨慎,企业为了争夺市场,纷纷打起价格战,这虽然在短期内让消费者得到了一些实惠,但从长远来看,却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
企业利润被压缩,不得不削减成本,包括裁员、降低工资等,这使得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变得更加不确定,于是,大家都不敢轻易消费,消费市场也因此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此外,通缩的阴影也让人们对未来经济形势感到担忧,当物价持续下跌,人们会认为未来商品价格还会更低,从而选择推迟消费,等待更好的时机。
![]()
这种行为进一步抑制了市场需求,使得经济复苏变得更加困难,不过就算是抛开这些不谈,中国人不敢花钱,还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观念深入人心。
![]()
这种文化基因使得我们在面对消费时,往往会更加谨慎,不会轻易浪费钱财,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强调家庭的责任和传承,人们不仅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还要为子女的未来考虑。
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住房和生活条件,很多父母会选择自己省吃俭用,把钱存起来留给子女,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的消费欲望。
![]()
另外,疫情的影响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不确定性的存在,在疫情期间,很多人经历了失业、收入减少等困境,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疫情过后,人们更加注重储蓄,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中国消费市场明明有潜力,为啥没释放出来,答案很简单:不是大家不想花钱,是让大家不敢花的问题还没解决。
现在要做的,不是喊刺激消费的口号,而是帮大家消除顾虑,比如,怎么让服务员、小老板这些人收入更稳,可以给灵活就业人员多些保障,比如医保补贴、失业救助,让他们不用总担心下个月没收入,怎么减轻看病、上学、养老的压力?
![]()
可以把更多进口药纳入医保,规范课外培训收费,提高基础养老金,这些才是真正能让大家敢花钱的办法。
等什么时候,大家不用再为生病没钱治焦虑,不用再为孩子上学花太多发愁,不用再为养老钱不够担心,消费自然会起来。
![]()
到那时候,不用别人催,大家会主动为好日子买单,中国消费占全球的比例,也会慢慢追上人口占比的水平。
毕竟,谁不想把日子过得舒服点,只要心里没了牵挂,手里的钱,自然会变成让生活更好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