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寻找“纳溪手艺人”| 非遗传承路上的“酿酒诗人”——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敏

0
分享至

10月16日,记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这里有一处被桂花香气萦绕的酒庄——怡养坊。这里不仅是桂花酒的酿造基地,更是一座活着的非遗博物馆。它的创始人吴敏,是一位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的“酿酒诗人”,他用半生时光,将祖传的桂花伏酒技艺从家族秘方推向省级非遗的殿堂。

他既是企业家,也是工匠;既是传承人,也是乡村振兴的践行者。从泸州老窖滋补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到荒地上建厂的创业者,吴敏的每一步,都踏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的节点上。他的故事,是一坛用时间、技艺与情怀酿造的桂花酒,醇厚而绵长。

薪火相传,匠心酿得桂花香

“桂花酒,酿的不仅是酒,是时光,更是人情。”吴敏告诉记者。

1962年出生的他,从小在桂花酒香中长大。祖父吴启光在清末创制“吴氏桂花酒”,父亲将技艺传承于他,而吴敏则把这份家族记忆,变成了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

在他的记忆里,童年的每个秋天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那时候我才七八岁,天还没亮,就跟着父亲到桂花林里采花。露水很重,打湿了裤脚,但父亲说,只有带着晨露的桂花,才能锁住那份鲜活的气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成为他日后对原料近乎偏执的坚持。如今,他依然要求工人只能在清晨采摘桂花,且必须是手摘或竹竿轻轻打落的,掉在地上的宁可不要。“有人说我太较真,但我知道,这不是较真,是对传统的敬畏。”

2002年,他受命担任泸州老窖滋补酒业董事长,这本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业巅峰,他却在这十年间愈发清晰地听到了传统的召唤。“在大型酒企的平台上,我接触了全国各地的养生酒工艺,见识了现代化的生产线,但越是这样,我越意识到传统手工技艺的珍贵。它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

2012年,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他毅然辞去国企职务,在丰乐镇一片荒地上开始了二次创业。建厂之初,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他带着十几个工人,一砖一瓦地搭建起心中的“桂花酒王国”。资金最紧张时,他抵押了自家的房子,妻子埋怨他:“都快退休的人了,何必这么折腾?”他却说:“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就更没机会做了。我不能让吴家的桂花酒断在我这一代。”

他对酿酒每个环节的苛求,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伏酒必须在地下酒窖静置三年以上,期间要经过七次开坛检验;调配时不用任何化学添加剂,全凭经验和感官把握火候。所有酒都是植物自己的颜色和香味。有一次,一批即将出厂的产品被他发现色泽稍有偏差,当即决定全部返工,损失数十万。工人们不理解,他说:“我们的酒,要对得起‘非遗’这两个字。”

他视产品质量为生命。商品市场经济浪潮下,鱼龙混杂产品良莠不齐。有商家希望合作生产低成本产品,快销快赢。但吴敏说,“养生酒连纯粮基酒都做不到,就不配谈养生。我们不能丢老祖宗的脸。”

如今,企业从单一品种发展到十大系列、三十余款产品,远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而更让他自豪的是,他培养出了2名代表性传承人、4名非遗骨干。车间主任老刘,原本是个只会种地的农民,现在已是能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刚来时连温度计都看不懂,吴总手把手地教,从选花到发酵,每个细节都不放过。”老刘说,“他常说,技艺要传下去,首先要让人活得好。”

在每个季度的培训课上,吴敏不仅教技术,更讲文化。“我们要做的不是酿酒工人,是酿酒文化的守护者。”这句话,他反复对员工们说起。如今,企业40余名员工都成了技术熟练且有责任心的生产能手,其中90%来自当地农村。这份匠心,不仅在酒里,更在人的成长里。

守正出新,酒香也怕巷子深

“传统不是故步自封,而是站在祖先的肩膀上看见更远的地方。”吴敏说。

走进怡养坊的研发中心,传统酿酒工具与现代检测仪器相映成趣。这里既是古老的工坊,也是创新的实验室。

在坚守“泥徒伏酒”古法精髓的同时,吴敏大胆引入现代伏酒和萃取技术,并且复配大枣枸杞等养生食材,风味品质更胜一筹。实现了全年稳定生产,而且酒品更佳。他还利用非遗技艺,开发出小分子肽酒等,让养生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

这些创新并非一帆风顺。曾经研发失败时,损失惨重。团队成员都想放弃,吴敏却带着大家泡在实验室,一遍遍调整参数,终于在第27次试验后取得成功。“那段时间,吴总比我们年轻人还能熬,常常凌晨两三点还在实验室埋头苦干。”研发组长小李回忆。

产品创新上,他同样展现出敏锐的市场嗅觉。针对年轻女性开发的“冰雪佳人”系列,酒精度只有12度,包装清新淡雅,冰镇后饮用,唇齿留香,沁人心脾,人称泸州的“冰酒”。一上市就成为网红产品,而“怡养坊”传统系列则保持35度,满足老顾客的品味。最让人称奇的是,他让桂花酒走进了厨房——“加入桂花酒烹制的红烧肉,去腻增香,别有风味。”这话从他口中说出时,眼神中闪着孩童般的得意。

2020年,怡养坊桂花酒被评为“泸州市消费者十大喜爱产品”、2025年以优异成绩被评为“泸州特色产品伴手礼”;小分子肽酒荣获2019年国际酒博会“青酌奖”;橄榄酒更在2025年斩获“IGC国际烈酒(香港)大赛”银奖。荣誉背后,是他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酒香也怕巷子深,非遗要活下去,就要让年轻人喜欢,走进现代生活。”

为了让传统技艺“活”起来,他投资500多万建立非遗传习所和画酒居品庄。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观摩酿酒全过程,还能体验桂花宴、参与研学活动。去年接待的研学团队中,有个大学生在体验日记中写道:“原来非遗可以这么‘潮’,这么有趣。”

与四川盐业学校、化工学院的合作,更是他把非遗“种子”撒向未来的重要一步。他亲自为学生授课,带着他们在桂花林中辨识品种,在酒窖里感受时光的沉淀。“学生们开始时都觉得酿酒是门老手艺,学完之后才发现,这里面有化学、有生物、有文化,是一门大学问。”

他还远赴云南紫溪山拜访彝医张之道,深入傈僳族村寨学习少数民族养生智慧。“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饮食养生文化,我们要虚心学习,融会贯通。”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让怡养坊的桂花酒在坚守本味的同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酒庄虽小,却装得下乡村振兴

“一个人富不算富,一群人好才是好。”这是吴敏作为“特聘村主任”的信念。

2020年,他被纳溪区政府聘为天台村特聘村主任,这个没有行政级别的“官职”,他却干得比谁都认真。村里大凡小事,只要用的着他的,他都会第一时间驱车前往。但最让他挂心的,还是村民的收入问题。了解到村民的土特产销路不畅,他立即在微信建了“怡养坊助农群”,把村社干部和一百多名朋友拉进群,定期发布农产品信息。“起初还有人怀疑是不是作秀,后来看到土鸡、土鸡蛋真的一车车运出去,大家才信了。”村支书张华说。

他对接的不仅是销售渠道,更是信任和希望。保安村的李大爷家里种了三十年桂花,以前总是为销路发愁,现在和怡养坊签了长期收购合同,一年收入增加了两万多。“吴总说话算话,价格公道,现钱现货。”李大爷的话很朴实,却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去年开学前,他走访天台村、保安村5户留守儿童家庭,送去书包文具和生活用品。也积极送钱送物帮扶贫困村民。丰乐有一户人家有3名痴患人员,老屋倒塌后无处安身。吴敏得知后,当即捐款1万元修缮房屋。村干部要搞个捐赠仪式,他摆摆手:“帮人要真心,不是做样子。”

在产业发展上,他积极配合政府,支持村民桂花种植。“我们要做的不是一时帮扶,而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如今,桂花种植已成为丰乐镇的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近万亩,昔日的“牛背石”真正变成了“丰乐”之地。

今年续任特聘村主任时,他说:“我这个主任不是官是桥梁,要把企业的资源和农村的需求连接起来。”在他的规划中,怡养坊的二期的扩建将解决一百多个就业岗位,打造集生产、研学、旅游于一体的非遗综合体。“到时候,村民不仅可以卖桂花,还可以开农家乐、做导游,收入渠道更多元。”

站在怡养坊酒庄的最高处,望着连绵的桂花林,吴敏目光坚定:“我要让桂花酒成为丰乐的名片,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这句话,不是一个企业家的豪言壮语,而是一个传承人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表白。

记者手记

在怡养坊酒庄的桂花树下,吴敏捧出一杯金黄透亮的桂花酒,酒香与花香交融,仿佛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音。他不是一个活在故纸堆里的传承人,而是一个把传统酿进当代生活的“酿酒诗人”。他用技艺守住根脉,用创新打开市场,用情怀温暖乡土。在他身上,非遗不是遗产,而是活的、动的、生长的力量。

正如那杯桂花酒——初尝是传统之味,细品是时代之韵,回甘是人间之情。(纳溪融媒记者:李梁文)

来源:纳溪融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incentive-icons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1459635文章数 20075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