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艘中国海军舰艇抵近白令海峡,距离美国本土最近处仅135公里。面对这样的海上编队,美国的反应出乎外界意料:没有高调声讨,没有实施驱逐,没有发出军事威胁,更未启动外交抗议,仅派遣一艘巡逻舰远距离伴随观察,最终以沉默收场。
俄罗斯媒体对此评价称:“全世界,只有中国能让美国闭嘴。”这话并非刻意渲染,而是对当下中美海权重构态势的直接描述。
此次出现在白令海峡的中国海军编队,阵容堪称“远洋精锐”,核心力量包括被誉为“亚洲盾牌”的055型驱逐舰“拉萨”号,这艘排水量超万吨的舰艇装备有112单元通用垂直发射系统,可兼容防空、反舰、反潜等多种类型导弹,兼具强大的火力突击与区域防御能力,是中国海军远洋作战的核心舰型。
![]()
编队中另有“开封”号、“烟台”号两艘052D型导弹驱逐舰协同行动。作为中国海军现役主力驱逐舰,052D型配备了先进的相控阵雷达系统和64单元垂直发射装置,具备全方位的战场感知与多维打击能力,其成熟的远洋巡航性能已在多次国际任务中得到验证。
补给舰“可可西里湖”号则为整个编队提供了关键的后勤支撑,其搭载的燃油、淡水和物资储备,可满足编队长时间远离母港、不依赖第三国基地的远洋部署需求。
从技术配置与作战体系来看,这支舰队完全能够独立完成一次完整的远海军事存在展示,尤其是055大驱本身就以“远洋夺控”“对海压制”为核心设计目标,此次现身美方敏感海域,绝非简单的“例行航行”。
![]()
美国方面的表现异常克制。除了派遣巡逻舰远距离观察,美军官方仅低调表示,中国舰队的航行“没有违反国际海事法”,且“未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这种态度与以往形成鲜明反差,却暗藏着深层次的战略困境。
美军的沉默并非源于“无所谓”,而是源于“没办法”,此次中国舰队的行动逻辑,与美国多年来在全球海域推行的“自由航行”完全一致——在公海海域依法开展航行活动。
这让美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若就此提出抗议,无异于否定自身坚持多年的政策主张,瞬间会在外交上陷入被动;若采取强硬回应,比如调动航母战斗群或战机实施威慑,则等于公开承认自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不仅会引发国内舆论对“本土防御漏洞”的追问,还会削弱其在盟友体系中的可信度。
这种“说也不是,不说更不是”的尴尬,迫使美国选择了最稳妥也最无奈的沉默,但行动上的紧张早已暴露其真实心态,美军北方司令部在事后悄悄加强了阿拉斯加海域的雷达监测频次,相关区域的空中侦察架次也明显增加。
事实上,此前中国科研力量在该区域的活动已引发美方高度警惕,在海军编队抵达前,中国多艘极地科考船已在阿拉斯加以北海域开展作业。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考期间,“雪龙2”号、“极地”号等科考船最远航行至北纬77.5度海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北极冰区首次载人深潜,并与无人潜水器实现水下协同作业,累计采集183份生物样品及大量沉积物、海水样本。
这些科考活动虽不携带武器,却在进行着关键的“信息战”,极地海域的水深数据、洋流分布、海底地质构造等信息,直接关系到潜艇隐蔽部署、深海通信保障乃至北极资源划界等战略议题。美方当时紧急派遣C-130侦察机实施监控,并向国防部请求增配区域侦测资源,其焦虑情绪可见一斑。
![]()
美国对北太平洋方向的紧张,早有先兆,2023年,中俄曾联合组织11艘战舰组成的舰队,穿越阿留申群岛进入北太平洋海域。当时美军出动4艘舰艇进行近距离对峙,并在国际上公开表达“不满和谴责”,试图通过强硬姿态遏制中俄的联合行动。
但这种抵制并未奏效,此后中国与俄罗斯在北太平洋、北极圈范围内的联合战略存在持续加强,无论是中方单独组织的舰艇编队,还是中俄联合开展的巡航活动,都逐渐成为常态。美方逐渐意识到,阿拉斯加方向早已不是“天然安全屏障”。
从地理与军事部署来看,阿拉斯加海域本就是美国海上防御的薄弱环节,该区域气候恶劣,常年冰天雪地,后勤补给成本高昂,且广阔的海域存在大量雷达侦测盲区。过去数十年的“安全无忧”,本质上是因为缺乏具备远洋投送能力的挑战者,如今中国海军常态化现身,让这一防御短板彻底暴露。
![]()
这种力不从心的状态,已直接反映在美方的预算调整中。美国2026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明确增加了阿拉斯加方向的军费投入,重点用于升级导弹预警系统、扩建远程补给基地和强化岸基雷达站。这些举措的核心目标,就是修补北太平洋方向的防御漏洞,应对日益频繁的中方远洋活动。
中国海军此次抵近白令海峡,背后是整体战略定位的深刻转变,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面对美国舰队在周边海域的频繁活动,中国多以“跟踪监控+外交回应”的方式应对,受限于舰艇性能与远洋保障能力,真正的远海存在较为有限,战略投射范围尚未形成全球化布局。
如今这一局面已彻底改变,随着055型、052D型等先进舰艇的批量列装,以及远洋补给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海军已具备“走向深蓝”的硬件基础。此次编队行动既非“偷偷摸摸的试探”,也非“带有敌意的挑衅”,而是按照国际规则,光明正大地在公海展示存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的远洋能力与合法权利。
这种能力已形成常态化的全球布局,从南海的常态化巡航,到印度洋的亚丁湾护航,再到此次北太平洋的战略现身,中国海军的活动轨迹已覆盖全球关键海域,真正实现了从“近海防御”向“远海护卫”的转型。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全球存在并非依赖海外基地的堆砌,而是依靠舰艇编队的独立作战与自持能力实现,这正是衡量海洋大国实力的核心标准。
俄罗斯媒体的评论精准点出了这一变化的本质:“美国曾经像强盗一样对待所有靠近它海岸线的国家,而这一次,它没有动手,也没有出声。美国不是不想动,而是它知道中国不好惹。”数十年来,美国习惯以武力手段应对家门口的“不速之客”,但这一套在实力对等的中国面前已然失效。
中国舰队的此次行动,没有伴随口水仗,没有刻意制造摩擦,只是以标准化、常态化的航行完成了一次战略展示。但这种平静背后的威慑力,已让美国内部警铃大作,其沉默的回应本质上是对现实的被动接纳。
![]()
这场没有冲突的“相遇”,更像是一次全球海权格局的预演。中国舰队平稳驶抵美国家门口,用合规的行动打破了“美国近海由美国主导”的惯性认知。
这并非要争夺霸权,而是在宣告:全球海洋的规则不该由单一国家定义,更多国家的合理诉求与实力存在,正在推动海权格局向更均衡的方向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