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一则新闻,令人唏嘘。据媒体报道,香港一名26岁的男大学生,在家中房间用布条缠绕颈部,一边观看色情内容,一边寻求某种刺激,结果意外窒息昏迷,没能被及时发现,最终失去了生命。父亲两天后进房查看,才发现儿子已经没了反应。现场电脑还开着,画面定格在某个色情网站。一个本该充满希望的年纪,就这样静悄悄地画上了句号。
![]()
这件事听起来离奇,甚至让人一时不知如何反应。但细想之下,它不只是一个“猎奇”的社会新闻,更是一记沉重的警钟——我们到底有多久,没有真正关心过年轻人在想什么、在经历什么了?
这个男生不是孤例。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隐秘的角落里,因为心理失衡、情绪压抑、欲望失控而走向极端的年轻人。他可能成绩不错,是别人眼里的“乖学生”;他可能从不惹事,对家人有礼貌、有交代;他甚至在出事前还特意告诉妹妹“我要备考,别打扰我”——可正是这种“懂事”的表象下,藏着无人知晓的孤独与挣扎。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看片致死?太荒唐了。”可问题从来不是“看片”,而是为什么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会用这种极端方式寻求刺激?为什么他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宁愿用危险的行为填补内心的空洞,也不愿向家人、朋友开口求助?
这背后,是情感连接的断裂。是长期缺乏亲密关系、缺乏情绪出口、缺乏被真正“看见”的结果。他不是堕落,而是在用错误的方式,试图对抗内心的麻木与孤独。那种“越刺激越空虚,越空虚越追求刺激”的循环,最终把他拖进了无法回头的深渊。
我们总以为,年轻人压力大、熬夜、独处、沉迷网络,是“常态”。可常态不等于健康。当一个人长期活在虚拟世界里,现实中的情感支持系统却在瓦解——父母只关心成绩,朋友只聊八卦,没人真正问一句:“你最近开心吗?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那么,他只能自己找“解药”。哪怕这解药,是危险的。
更值得反思的是,我们对“性”和“心理”的态度,依然停留在羞耻与回避的阶段。很多家庭里,性教育是禁忌,情绪问题被轻描淡写成“想太多”“压力大而已”。可正是这种沉默,让年轻人在迷茫中独自摸索,甚至误入歧途。他们不是不想好,而是不知道怎么好,也不知道向谁求助。
这个男生的行为,确实存在高风险,也反映出他对自我控制和生命价值的认知偏差。但我们不能只站在道德高地指责“不自爱”,而要问:是谁,让他觉得自己的痛苦不值得被听见?是谁,让他只能用极端方式释放情绪?
家庭、学校、社会,都在忙于“培养优秀的人”,却忘了先教会年轻人“如何做一个健康的人”。我们教他们读书考试,却没教他们如何面对孤独;我们鼓励他们拼搏奋斗,却没告诉他们:脆弱不是羞耻,求助不是软弱。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的个人两点看法:
第一,别把“安静”当成“没问题”。
很多出事的年轻人,都不是“问题少年”,而是“太乖的孩子”。他们不闹事,不顶嘴,成绩不错,看起来一切都好。可正是这种“安静的崩溃”,最危险。真正的关心,不是只看表现,而是愿意走进他的房间,坐下来,问一句:“你最近,真的还好吗?”
第二,心理健康不是“矫情”,而是“刚需”。
我们总说“年轻人要坚强”,可坚强不是硬扛。真正的坚强,是敢面对脆弱,敢寻求帮助。家庭和社会,得先放下偏见,把心理支持当成和吃饭睡觉一样基本的需求。学校该有心理老师,家里该有倾听的耳朵,社会该有不带评判的援助渠道。
一个26岁的生命走了,不是因为“看片”,而是因为他心里的黑洞,没人看见,也没人填。
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只是社交媒体上的一阵唏嘘。愿每一个独处的年轻人,都能被真正地“看见”——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