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从清华缅怀室的七天长队,到殡仪馆外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不分学者、普通人,甚至连外卖员都挤时间来送最后一程。
这场送别最戳人的,莫过于杨振汉在后续里透露的,哥哥到晚年还遗憾没能再写一本书,记录中国的变化,却始终坚信“后人会接着做”。这份对国家的惦念,比任何成就都更让普通人觉得亲切。
![]()
10月24日的八宝山,天还没亮就有人来排队。有退休教师攥着泛黄的《曙光集》,封面上还留着当年的批注;有中学生抱着笔记本,说“老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
有外卖小哥停好车就往队尾跑,手里还提着没送完的餐,“哪怕只能站在门口鞠个躬,也得过来”。大家手里都拿着一本介绍杨振宁的小册子,有人边排队边翻,偶尔抬头跟身边人说“原来他1971年就回国帮着搞科研了”。
灵堂里的场景后来被曝光,庄严肃穆得让人不敢大声说话。杨振宁先生的遗像在正中央,身体盖着国旗,周围摆满了鲜花翠柏。而最显眼的是,当属翁帆和子女送的花篮,绶带上“我们永远怀念您”七个字,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难过。
而翁帆则是站在家属列的最前面,黑衣上别着白花,眼睛肿得像核桃,偶尔抬手擦眼泪,动作轻得,好像生怕惊动了什么似的。旁边的女儿杨又礼,听说平时是医生,这天也没穿白大褂,只是安安静静站着,手紧紧攥着衣角;次子杨光宇站在第五位,头发也有些白了,时不时往灵堂里望。
其实,一开始大家都有点疑惑,家属列里有弟媳谭茀芸,怎么没看到杨振汉?按说哥哥的告别仪式,弟弟没理由不来。直到10月25日清华发了,才解开这个疑问,杨振汉其实来了,只是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没去家属列答礼,而是在殡仪馆的休息室里接受了采访。
里的他戴着眼镜,满头白发,胸口的白花很显眼,说起2015年在清华“归根居”住的8天,语气慢慢的:“那时候哥跟我说了好多话,最记得他说1971年回国,看到中国变了好多,后来才写了《曙光集》,还跟我讲‘中国是真正看到曙光了’。”
![]()
接着他就提到了哥哥的遗憾:“哥说他现在老了,写不动书了,可总盼着后面有人能接着写,把中国这些年的变化都记下来。”说这话的时候,杨振汉的声音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哥一直都惦记着这个”。
后来里还出现了好几位学者,于渌院士说“杨振宁的学问和人品,我一辈子都仰望”;朱邦芬教授则提到“清华少了个睿智的大师,培养人才的事少了个领路人”;甘子钊教授说认识五十多年,最佩服的是“他一辈子都爱着科学,爱着中国”;翟荟作为他最后一个博士生,红着眼眶说“先生到最后都在琢磨物理问题,心里装着的永远是国家”。这些话没什么大道理,却让人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来送他。
![]()
杨振宁遗憾没能再写一本书记录中国变化,可“谁来续写”这个问题,网上已经吵了起来。有人说“必须是顶尖的学者,得懂他的思想,才能抓住中国发展的核心”,还举例说“当年《曙光集》里的观点多深刻,普通人写不出来”。
但也有人反驳“他说的‘后人’,不一定非得是学者啊”,比如那些记录家乡从土路变水泥路的普通人,那些写时代故事的创作者,甚至是排队吊唁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记下来的人,“这些真实的记录,不也是在续写吗?”
![]()
还有人说“关键不是谁写,而是大家有没有记住他的牵挂”,就像那天排队的人,不管懂不懂物理,都知道这位老人一辈子为国家着想。你觉得,这份“未竟之愿”,该由谁接过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