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一边是美国国会年初刚敲定的万亿军费预算,一边是号称 “下一代空中核威慑核心” 的 B-21 轰炸机项目连关键磋商都开不了。
这荒诞的反差,正发生在美军当下的国防布局里,政府停摆进入第 21 天,特朗普政府与国会民主党的预算僵局,没先拖垮民生,反倒先卡了国防重器的脖子。
诺斯罗普・格鲁曼砸进去的 5 亿美金提速钱眼看要 “打水漂”,而另一边,中国的反隐身体系却在悄悄织密,这场 “一停一进” 的对比背后,会不会改写未来十年的空中博弈格局?
![]()
要理解 B-21 现在的 “停滞” 有多棘手,得先搞懂它对美军有多重要。
不是简单的 “换个新轰炸机”,而是美军 “三位一体” 核力量现代化的 “命门”,它要替代的是老旧的 B-2 和 B-1B 轰炸机,承担未来几十年 “穿透性打击” 的核心任务。
所谓 “穿透性”,说白了就是能突破现在主流的防空体系,比如俄罗斯的 S-400,或是中国正在组网的反隐身雷达网。
![]()
现在中美俄的反隐身技术早就不是 “纸上谈兵” 了,中国的 YLC-8E 雷达能在数百公里外捕捉隐身目标,俄罗斯的 “集装箱” 超视距雷达甚至能跟踪低空飞行的隐身战机,美军把 B-21 当成突破这些 “防线” 的唯一指望,一点都不夸张。
可就是这样一款被美军捧在手心的 “国之重器”,之前的推进节奏其实相当顺利,甚至已经摸到了高速量产的门槛。
2023 年 11 月,首架原型机一飞冲天,没出任何技术岔子;今年 9 月,第二架试验机也顺利升空,飞行测试的稳定性远超外界预期。
![]()
诺斯罗普・格鲁曼更是早早就押注,今年 4 月主动砸了近 5 亿美元进去,不是随便买点零件,而是专门升级生产线。
比如引入 3D 打印技术优化机身部件,把单个零件的生产周期缩短了近 40%,还同步优化了供应链,减少对海外零部件的依赖,就等着和空军敲定加速细节后,立刻开足马力生产。
更关键的是,美国国会也没拖后腿,今年夏天,通过和解法案给 B-21 批了 45 亿美元专项拨款,用途写得明明白白:全部用于产能提升。
![]()
当时美军的计划已经很清晰了,先采购 100 架,要是测试效果好,就加到 150 架,生产线从现在的 “低速率初始生产”(LRIP)快速转向高速量产。
争取 2020 年代中期把首架量产机送到南达科他州的埃尔斯沃思空军基地,也就是 B-21 的首个部署基地。
诺斯罗普・格鲁曼的 CEO 凯西・沃登之前在财报会上还挺乐观,说 “未来几个月就能把加速细节定下来”,甚至有望提前拿下 LRIP 第三批和第五批的采购合同,谁能想到,一场政府停摆直接给按下了 “暂停键”。
![]()
问题出在 “协作断档” 上,沃登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说得很直白:“我们和空军早就开始谈加速生产的细节了,但政府一停摆,空军那边能用的资源直接见底,讨论根本没法推进。”
不是技术出了问题,也不是钱不够,而是 “没人干活”,负责对接的空军官员要么停工,要么被抽调去处理更紧急的事务,原本定好的磋商会议一次又一次取消。
最尴尬的是,诺斯罗普・格鲁曼这 5 亿美金已经花出去了,生产线升级完了,供应链也准备好了,现在却只能等着,相当于 “单方面把跑道修好了,却等不来起飞的指令”。
![]()
更扎心的是,横向对比一下,B-21 的 “性价比” 本就不占优势,现在它的单机预估成本是 6.92 亿美元,就算规模化生产能降点价,也比美军另一款隐身战机 F-35 贵太多。
F-35 的裸机价格早就降到了 9000 万美元,就算加全套弹药和维护,也不到 2 亿美元。
而中国的歼 - 10C,裸机价格才 5000 万美元,算上配套的霹雳 - 15 远程导弹和培训,一套下来也不过 7000 万美元。
![]()
美军花近 3 倍于歼 - 10 的钱,去买一款现在连磋商都推进不了的轰炸机,还得担着 “延期” 的风险,难怪外界一开始就对这个项目的合理性有争议。
有意思的是,诺斯罗普・格鲁曼旗下另一款国防重器,“哨兵” 洲际弹道导弹项目,却在停摆期间传出了好消息:公司刚完成了这款导弹数字指挥与控制基础设施的关键设计审查,相当于给后续的建造和测试打了个基础。
但这个 “好消息” 背后,其实满是波折,“哨兵” 项目去年差点黄了,因为成本一路飙到 1410 亿美元,比初始预算超了 81%,五角大楼直接给它来了个 “重组”,发射井建设也停了大半年,直到今年 7 月空军确认要重新挖掘发射孔,才慢慢恢复施工。
![]()
现在就算完成了关键审查,短期内也没法成为美军的 “新支柱”,更没法抵消 B-21 停滞带来的影响。
国防工业分析师早就预警过,政府停摆对国防项目的冲击从来不是 “立竿见影” 的,而是 “滞后发作”。
现在看起来,B-21 只是磋商停滞,没影响现有测试,但再过一两个月,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
![]()
比如给 B-21 提供发动机的普惠公司,原本根据加速计划准备扩产,现在因为磋商停滞,只能暂停产能规划;负责雷达系统的雷神公司,也没法和空军确认后续的技术参数调整,只能等着。
这些 “停滞” 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等政府恢复运转后,要花更多时间去补进度,到时候 B-21 的量产时间恐怕要往后推不少。
沃登虽然嘴上说 “谨慎乐观”,认为两党再怎么吵,对国家安全支出的共识不会变,“就算停摆持续,也不会影响公司财务”,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美军的时间表耗不起。
![]()
他们原本计划让 B-21 在 2030 年前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现在每停滞一天,这个目标就远一天。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反隐身体系还在不断完善,除了 YLC-8E 这样的单部雷达,现在还在推进 “多雷达协同组网”,把不同频段、不同用途的反隐身雷达连起来,不仅能更精准地锁定目标,还能抗干扰。
以前美军还能指望 B-21 “快人一步” 突破防线,现在项目一停,这个优势恐怕要慢慢缩小。
![]()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特朗普政府和国会民主党还没就预算达成一致,停摆到底要持续多久,没人能说准。
对 B-21 来说,这场由政治博弈引发的 “断粮”,可能比技术难题更致命,技术问题能解决,钱不够能加,但时间浪费了,就再也追不回来了。
![]()
而对中美空中力量对比来说,美军在隐身轰炸机领域的 “垄断优势”,或许正从这场停摆开始,慢慢出现松动。
未来 B-21 能不能如期量产,中国反隐身体系又会有哪些新突破,这场 “一停一进” 的博弈,值得所有人持续盯着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