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读 vol.464
CHEERS BOOKS
- 选本好书,让生活松弛有度
![]()
传统的面试建议往往让人陷入"背答案""装完美"的误区,反而错失良机。《面试的科学》作者安娜·帕帕莉亚基于20年人力资源研究和上万次面试实践,开创性地提出"面试风格理论",揭示出面试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技巧,而在于你是否了解自己的天然沟通风格。作者发现人们的面试风格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魅力型、挑战型、审视型、和谐型。这些面试风格同时适用于求职者和面试官,每种风格都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在陷阱。
本文摘录自《面试的科学》
![]()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一家大公司担任人力资源专员,整个人力资源部共有8人。我的主要职责是及时更新员工档案、主持和监督员工入职前的测试,以及整理大量文书。我会进入这一行,不是因为我喜欢应付各类文书工作,而是因为我很喜欢和人打交道。说实话,我其实并不擅长文书工作。所以很快我就对这份工作失去了兴趣。
不过,后来公司的招聘专员实在忙不过来,就请我帮她进行电话面试,初步筛选求职者。我很开心不用再埋头于纸堆,所以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我不敢相信,公司会付钱让我每天进行电话面试。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简直无法自拔。一份能发挥自身天赋的工作,往往能给人带来惊人的变化。我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正式培训,但据我所知,其他人也没有。我甚至没有被告知要招聘什么职位,我只知道有很多职位空缺,经理都火急火燎地催我们招人。我从来没有拿到过招聘手册,甚至都没有人提起过,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公司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为公司的空缺职位找到合适的人,这就是我在招聘时秉持的唯一指导原则。
面试过的人越多,我越深刻地意识到,面试和心理治疗其实很相似(这份工作对主修心理学的人来说再合适不过了):面试官在向求职者提问时,需要从中找出他们的闪光点,看看他们是否适合其应聘的职位。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在于,要弄清楚对方是在骗你,还是他在自我认知上本身就是稀里糊涂的。
和很多招聘经理一样,我也是带着个人偏好和明确目标来做这份工作的。在高压力、高标准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多年后,我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专业性和亲和力。对于不够专业、悟性不足的求职者,我总是兴趣缺缺。在餐厅当服务员的那些年里,我提升了自己的亲和力,塑造了自己的魅力,我认为,这是让人们喜欢我的必要条件。进入人力资源部门工作后,我也用这些指标来判断求职者是否表现出色。
对那时的我来说,面试就是一场表演,讨人喜欢就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我在自己求职的面试中发挥得都很不错,结果也很成功,因此我认为,如果求职者在面试中的表现不如我,或是没有达到我的预期,那就是没有准备好、不合适或不合格,我就会直接跳到下一位求职者。当时的我觉得,自己的面试方法就是最佳方法。
通常来说,我会凭借直觉做出快速的初步判断。我只需不到6秒钟的时间就可以扫完一份简历,然后决定是否要进行电话面试。与之相比,内部推荐高度优先。如果简历上有工作空档期、奇怪的工作经历或错别字,这类求职者就会立刻被我拒之门外。我会同时负责很多职位的招聘工作,目标是尽快填补空缺。我的奖金和绩效考核都是基于招聘工作的完成情况,而非以何种方式完成招聘任务。整整10年,我就是这样进行招聘的。我总能招到合适的人,也正因如此,我从来没有质疑过自己的方法。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与数百名招聘经理合作,并面试了数千名求职者之后,我开始注意到,招聘经理拥有不同的招聘风格。有些招聘经理会在整个面试过程中滔滔不绝,却从来没有问过求职者一个问题;有些招聘经理则有着奇奇怪怪的要求,他们认为某些特定的东西能让人获得成功。我听过很多类似的话:
“只有在大学里参加过体育运动的人,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
“如果一个人在面试中不做笔记,我是不会招他的。”
“我不会面试那些简历上没写GPA或GPA在3.5以下的人。”
“GPA,什么是GPA?我只想招一个能和团队和睦相处的人。”
“要有亲和力,要能融入集体。”
如果你只想让这些招聘经理满意,那么符合要求的求职者只可能是运动员、爱记笔记的人和成绩优异的人。招聘这些人,不是因为你认为他们身上的这些品质很重要,而是因为你只想迎合招聘经理的喜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就是你的工作。
招不到人时,招聘经理往往会觉得是求职者不够优秀。他们有说不完的案例,吐槽求职者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求职失败怪不得别人。大家经常会抱怨离职率高、招人难、人才储备不足,却很少有人会将其归咎于招聘方缺乏领导技能、缺乏培训或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一个人身居高位时,就很容易对下面的人横加指责。
在担任人力总监的最后一年,我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求职者。在面试中,我开始注意到那些毫无准备、摇摆不定的求职者,我想帮助他们,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指导他们该如何进行沟通。这种转变似乎发生在瞬息之间,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改变了一直以来的招聘方式,但我清楚地记得发生转变的那一刻。
那一天并没有什么特别,我依然连续安排了多场面试,不过,其中的一场面试最终改变了我的职业轨迹。当时,我正在面试一个内部会计职位,3场面试下来,我和这些求职者并没有形成任何默契。我在离开面试现场后想到,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几年前,我一定会把这3位求职者都赶走,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开始意识到,问题会不会不在求职者身上?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人动机和招聘方式。回到办公室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望着窗外的人造池塘,自问道:我为什么一定要和求职者形成默契呢?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审视过这个想法,从来没有静下心来问过自己:为什么我会偏爱符合自己喜好的求职者?为什么我要招聘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呢?
沉思中,突然一个想法迸了出来,从此彻底改变了我对招聘工作的看法:我是否对求职者怀有偏见?不会吧?!这个想法让我震惊不已。
那时候,多元化和包容性培训还不像今天这样普及。我困惑地盯着池塘中央的喷泉,然后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想和求职者形成默契?为什么我会觉得这是录用某个求职者的必要条件呢?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应对面试的。那一刻,我感到很惭愧。我意识到,自己多年来评估人才的方法是错误的,自己走错了方向。
在那之前,我招聘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他们要与我形成默契,但如今我意识到,这并不是会计师所需的工作技能。这个职位不是面向客户的,他们不需要与人建立关系。该职位的工作职责是对总账和分账进行核对。当我放下自己的需求,开始真正关注求职者时,我才意识到这份工作真正需要的素质是什么,默契并不在其中。
![]()
▲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

「夜读好书」栏目往后将每日晚间更新,由编辑们从数百本经典书目中精选呈现。在纷繁的世界中,让好书陪你度过一段深邃、宁静的晚间时光。好书夜读,让生活松弛有度~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点下“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