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北京的清晨带着一丝凉意。八宝山殡仪馆门口,人流从天未亮就开始聚集。
手中捧着白花的清华学子、满头银发的老教授、素衣肃立的普通市民,都在寒风中等待,只为送杨振宁先生最后一程。
有人六点就到了现场,有人从外地连夜赶来。八点半,门外已经排起几十米长的队伍。
很多人知道自己进不去,但依然愿意站在寒风里,默默地守望——那份敬意,胜过千言万语。
灵堂外的横幅上,“沉痛哀悼杨振宁先生”九个黑字格外醒目。阳光透过雾气照在花圈上,仿佛也在为这位百年大师送别。
![]()
01
灵堂正中摆放着先生的遗照,神情安然,目光依旧深邃。遗体覆盖着鲜红的国旗,四周鲜花环绕,气氛庄重肃穆。
这一幕,是对一位科学巨匠最崇高的致敬。
从清华大学晒出的照片中能看到,领导、师生、社会各界名流陆续进入灵堂。每个人脚步轻缓,神情凝重。
那一刻,现场没有喧嚣,只有沉默的哀思在空气中流动。
灵堂四周花圈整齐排列,右侧站着亲属,左侧是媒体记者。队伍有序前行,送别者依次鞠躬,场面静谧又沉重。
在亲友的队列中,最显眼的是翁帆。她穿着一身素衣,胸前别着白花,神情哀伤。
长时间的守护让她的脸上显出疲惫,但依旧挺直身姿,站在首位。
右手边站着几位女士,外界推测是杨先生的妹妹和女儿,再往旁边,是头发花白的次子杨光宇。
他神色凝重,看得出一路赶来的疲惫。
![]()
02
杨振宁一生育有两子一女,三人都长期定居美国。大儿子杨光诺已74岁,因身体原因未能回国。
![]()
次子杨光宇67岁,这次特意从海外飞回,参加父亲的告别仪式。那一刻,他的眼神里写满了遗憾和思念。
这场葬礼的庄重,不仅来自身份的崇高,更因为杨振宁的一生,是中国科学精神的象征。
从“杨-米尔斯理论”到诺贝尔奖,他用思想改变了世界,也让中国在物理学领域赢得尊重。
一个名字,成为一代人的仰望。
灵堂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带领师生代表默哀致辞:“杨振宁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大先生。”
这句话,引得不少人当场落泪。
外面的人群安静地站着,有人翻开手里的《杨振宁先生生平》小册子,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与科研成就,眼泪止不住地滑落。
风吹过花圈,纸带轻轻摇曳,像是在告别一位跨越世纪的长者。
![]()
03
人们都知道,杨振宁后半生的陪伴,是翁帆。她不仅是爱人,更像护灯人。
从他百岁生日那天起,翁帆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身边。那场庆生宴后不久,杨振宁在家中不慎摔倒,造成脊椎骨裂。
对普通老人来说这已是重伤,更何况他当时已是百岁高龄。康复的过程漫长又艰难,但翁帆始终守在一旁。
那段时间,她日夜陪伴,帮他翻身、喂饭、擦拭身体。身边虽有专业护理团队,但她依然亲力亲为。
她不是看护,而是用爱在支撑一个生命的尊严。
去年病情加重后,杨振宁住进北京医院。好友葛墨林回忆说:“他神志清醒,却已经听不见声音。”
探望的人不忍多言,翁帆则拿着小白板记录每一句问候,再让先生看。那种默契,超越了言语。
9月20日探望时,先生精神尚好。10月1日是他103岁生日,翁帆没办寿宴,只请了几位老友在家中聚了聚。
那天杨振宁还精神奕奕,笑着与人题字,大家都说他状态不错。谁料短短半月后,病情突然恶化,10月18日静静离开人世。
![]()
04
消息传出,全国哀思。许多人无法相信,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这样告别了世界。
今天的八宝山,不仅有清华师生、科研人员,还有普通民众。
人群中,八十多岁的钢琴家刘诗昆拄着拐杖前来送别,尽管身体不适,也坚持站在人群里。
还有作家莫言,他未能到场,但写下长文《大师归去 高见永存》,并手书《悼杨振宁先生》,以寄深情。
那一代人,送走了自己的灯塔;这一代人,在送别中接过火种。
人们谈起他,总是带着敬意。无论怎样形容,都不及他留给世人的精神重量。
葬礼最后一刻,翁帆走到灵柩前,轻轻鞠了一躬。她没有哭出声,只是眼角泛红。
身旁的杨光宇神情恍惚,双手合十。那一刻,整个灵堂静得只能听到花瓣落地的声音。
![]()
先生走了,但他的思想还在。
那些关于“对称与规范”的理论,仍在影响无数科学家;那些关于人生的从容与清醒,也在激励着后来人。
他用理性探索宇宙,也用情感温暖人心;他的一生,不只是科学的传奇,更是人性光辉的写照。
正如有人所言:“杨振宁离开了,但他用一生证明,智慧可以让人伟大,温度让人永恒。”
愿这位跨越百年的智者,在另一片星空里,继续闪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