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从中东紧急调回亚太,与先前部署的“华盛顿”号组成双航母配置;几乎同时,美国空军4架B-1B轰炸机从得克萨斯州飞抵日本三泽基地,准备参加美日澳联合军演。
![]()
特朗普政府将国防部改组为战争部后,超过二十款针对“大国竞争”的机密武器进入加速研发阶段,其中“暗鹰”高超音速导弹与“堤丰”导弹系统被寄予厚望,旨在突破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与此同时,五角大楼推进的“SHOTCALLER”武器研发计划投入超过108亿美元,试图通过远程打击与多军种联动构建“无缝杀伤链”。然而,这种军事布局恰恰暴露了美方的战略困境——经贸领域的关税战未能压垮中国制造业,反而让美国消费者承担了额外成本;科技封锁倒逼中国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加速自主创新。
美国《陆军时报》10月22日发表的“保护中国港口”。文章主张,一旦中美爆发冲突,美军不应摧毁中国港口,反而需要保护这些海上基础设施。无独有偶,美国陆军国民警卫队军官迈卡·尼多弗勒在《军事评论》期刊提出相似观点,强调摧毁中国港口将导致美国自身经济瘫痪,最终得不偿失。
当经济牌、科技牌相继失效后,军事威慑成为美方试图掌握主动的少数选项,但经济深度捆绑已给美国的战争机器戴上了沉重镣铐。尼多弗勒的建议虽主张对港口设施实施“精确打击”,使其短期瘫痪而不致永久损坏,以便战后快速修复并为美国所用,但面对中国这样的同级战略对手,根本不存在“选择性打击”的实践空间。
菲律宾苏比克湾基地的重启虽具战略价值,但如今的东南亚已不再是冷战时期的地缘棋盘,各国在中美之间的战略自主性不断增强。美国希望通过区域布点形成包围态势,但能否顺利实施仍充满变数。更根本的是,兰德公司对台海冲突进行的18次兵棋推演均以美国失败告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美方部分人士开始从“如何取得军事胜利”转向“如何控制战争损害”。
这种战略转向在军事层面具体表现为:美国陆军在中国近海冲突中传统上扮演支援角色,而“资产保全”提议却史无前例地赋予其“遗产继承者”的新任务。这种既要扮演“摧毁者”又要担任“保护者”的双重角色,在实战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如中国外长王毅此前所言,中美冲突的结局只有一个——“世界遭殃”。这不是威胁,而是对两个核大国冲突后果的理性评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