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战士们用鲜血捍卫了正义,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泰州兴化市沙沟镇,听93岁抗美援朝老兵戎志群讲述了他的战斗故事,回望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我们去保家卫国
“我叫戎志群,这个名字是部队里一位文化教员给改的,意思是‘立志支持群众’。”戎志群介绍自己的时候掷地有声,腰板挺得笔直。只是那双爬满老年斑的手在微微颤抖,墙上挂着的军装照也已泛黄,仿佛在无声述说着老人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戎志群出生于1933年11月,兴化市沙沟镇人。1949年1月,他参军入伍,所在部队是21军后勤一分部汽车五团。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曾在部队两次荣立三等功。
“1950年10月底,首长告诉我们有重要任务要执行,我们可高兴呢!到了天津,看见街上老百姓高声呼喊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我们就知道是要去朝鲜。”
1950年12月,戎志群跟随部队从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入朝。由于鸭绿江大桥被炸毁,他们在距离大桥二里路的地方用木排铺了浮桥,战士们从浮桥上过去。戎志群回忆:“当时漫天大雪,跑了四十多里路,才到了新义州。”部队没有进城,所有人到田里集合,雪地里把玉米秸秆搭成人字形简易空间,在严寒里冻了一夜……
7天没吃饭,也不能动朝鲜百姓一粒粮
“在朝鲜,上山二十五里路,下山二十五里路,从山上往下都是慢慢地滑着走。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每人一件白大褂,从头到脚裹在身上,行走在雪地上。看到敌机来了就趴在雪里,这样敌人在飞机上看不出目标。”说话间戎志群的手在桌面上缓缓移动,比划着当年的山路。他说,每天晚上五点钟行军,一直到第二天天不亮的时候宿营。一喊休息,大伙儿刚蹲下来就开始打呼了。
“有时候伙食接不上,曾经整整7天没得吃。”戎志群特别强调了部队的纪律,“军纪很严,部队规定朝鲜老百姓的粮食我们一粒也不允许动。吃一口,就犯法了。粮食堆在那儿,可以躺在上面睡觉,但不能动一粒。那是朝鲜老百姓的粮食,我们吃了,他们吃啥?”
战友在眼前倒下,没有人想活着回国
戎志群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他每天都经历着生死考验,也看着一个个战友在眼皮子底下牺牲。“这一仗打得很惨烈。我们在山这边,敌人在山那边,牺牲的人很多。”戎志群的声音突然哽咽,“金湖县有一个小战士就在我眼下牺牲的,还有个高邮湖西的战友,也牺牲了。我们一个营三百多人去的,只剩下三分之一。”
“我们部队的驾驶员都是趁着夜色开车,车灯都不敢开。但是敌人一口气发射二三十颗照明弹挂在空中,我们的车来不及躲避,全部暴露在照明弹下。”戎志群说,敌人在山上用汽油弹,火一点,往汽油桶里一丢,往下一推,燃烧的汽油桶横冲直撞,碰到大树,就连树根都被烧光。碰到汽车,立刻爆炸起火,驾驶员逃都来不及逃。
后来,由于驾驶员牺牲了很多,部队就将一些年轻战士调去学修理工。戎志群也被调到后勤一分部汽车队修理连,修理工、通讯员、警卫员、侦查员都干过。
让戎志群印象最深的一次,他作为通讯员出去送信,和另外两名战士坐在军车上,汽车在山路行驶,头顶上一架敌机盘旋着,突然听到“突突突”,几发机枪子弹打下来。“我们三人坐一排,我坐中间,几发子弹后,左右两名战友中弹应声倒下,也就一眨眼的工夫。”那是戎志群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战场上哪有不流血不牺牲的,那个时候,战友们都抱定一个信念,既然出来保家卫国,就没有一个人想活着回国,都准备为国捐躯,大家对死亡已经无所畏惧了。”戎志群老人的眼神依然坚毅,正如当年那群视死如归的小战士。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那些年轻可爱的战友,都沉淀成戎志群平淡日子里的底色。
![]()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戎志群跟随部队回国,曾两次荣立三等功。后被批准回到了家乡兴化沙沟,在商业单位工作一直到退休。70多年来,他把对国家的忠诚,化作了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和对那段永不褪色记忆的守护。
通讯员 何永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媛 文/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