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围炉夜话》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围炉夜话》这部书,是清代咸丰年间,一位叫王永彬的读书人在寒冬腊月,围着火炉写下的人生感悟。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功夫。
"寥寥数语,道尽了修身齐家的要义。
世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有人一生顺遂,福禄双全;有人半世坎坷,历尽艰辛。
是什么造就了这云泥之别?是命运使然,还是另有缘由?
![]()
王永彬在书中反复提及,人生的苦乐得失,看似由外界决定,实则根源在己。他说:"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这话看似简单,却藏着极深的智慧。
那么,到底是哪三件事,决定了一个人这一生是苦是甜?这三件事,又该如何去做?且听我慢慢道来。
清代嘉庆年间,江南有位秀才,姓陈名志远。此人自幼聪颖,十五岁便中了秀才,乡里都说他日后必成大器。
陈志远家境殷实,父亲是当地的富商,家中良田百亩,店铺数间。按理说,这样的出身,即便不求功名,也能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可陈志远偏偏心高气傲,自中了秀才之后,便觉得天下学问已尽在掌握,再也不肯用心读书。
他每日里呼朋引伴,吃酒作乐,或是邀三五好友,游山玩水。父亲多次劝诫,他总是说:"父亲放心,孩儿天资聪颖,这乡试不过是探囊取物罢了。"就这样,一晃五六年过去,陈志远连考三次,次次名落孙山。
第三次落榜那年,陈志远已经二十四岁。回到家中,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三天三夜不曾出来。父亲在门外叹息,母亲以泪洗面。
到了第四天,陈志远终于推开了房门。此时的他,面容憔悴,双眼通红,却隐隐有了几分沉稳之气。他对父母说:"孩儿这些年,虚度光阴,辜负了二老的期望。如今我想明白了,想要去城里拜访王永彬先生,向他请教为学之道。"
父亲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知道,儿子终于开始反省自己了。
王永彬那时候已经年过六十,在江南一带颇有名望。他并非进士出身,却因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被许多读书人尊为师长。听说陈志远要去拜访,父亲特地写了一封举荐信,让儿子带着。
陈志远带着书童,走了三天水路,才到了王永彬居住的小镇。那是个初冬的傍晚,天色阴沉,小镇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雾气中。
王永彬的住处很好找,就在镇子东头,一座普通的两进院落。陈志远敲开门,一位老仆人将他引到了书房。
书房里很暖和,炉火烧得正旺。王永彬正坐在火炉边,手里拿着一本书。见陈志远进来,他放下书,示意他坐下。
"你就是陈家的公子?"王永彬打量着陈志远,语气平和。
"正是晚生。"陈志远恭敬地递上父亲的信。
王永彬接过信,仔细看了一遍,然后抬起头:"你父亲在信中说,你连考三次都没有中举,想要向我请教为学之道。我想先问你,你觉得自己为什么会落榜?"
陈志远沉默了片刻,说:"晚生以为,是自己太过自负,不肯用功读书。"
"不错。"王永彬点点头,"你能认识到这一点,已经难得。读书做学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自幼聪慧,这是你的天赋,可天赋只是起点,不是终点。就像一块好铁,如果不经过千锤百炼,永远成不了钢。"
陈志远听了,脸上露出惭愧之色。
![]()
王永彬继续说:"我问你,你知道决定一个人这一生是苦是甜的,是哪几件事吗?"
陈志远摇摇头:"请先生指教。"
王永彬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缓缓说道:"说到底,就是三件事。第一件,是你的心境;第二件,是你的德行;第三件,是你的智慧。这三件事,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心境?"陈志远有些不解,"这和读书考试有什么关系?"
王永彬笑了笑:"心境,就是你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同样一件事,有人觉得是苦难,有人觉得是磨炼。你连考三次不中,这是事实,可你如何看待这个事实,决定了你接下来会怎么做。"
他指了指炉火:"你看这炉火,如果没有风箱鼓风,没有木炭支撑,能烧得旺吗?人也是一样。外在的际遇只是木炭,真正让火烧起来的,是你内心的那股气。"
陈志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围炉夜话》中有一句话:'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王永彬说,"这话的意思是,贫穷的时候,你能做的就是节俭;资质愚钝的时候,你能做的就是勤奋。关键在于,你不能因为贫穷而怨天尤人,不能因为愚钝而自暴自弃。这就是心境的问题。"
"那德行呢?"陈志远问。
"德行,是做人的根本。"王永彬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一个人如果品行不端,学问再好也没用。你听说过张廷玉吗?"
"听说过,他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
"不错。张廷玉为官清廉,做事公正,这才能三朝不倒。他曾经说过:'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百战百胜,不如一忍。'这话讲的就是德行。待人要宽厚,做事要谨慎,遇到冲突要懂得忍让。"
王永彬顿了顿,又说:"德行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你对父母孝顺吗?对朋友诚信吗?对陌生人有善意吗?这些都是德行。有德行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帮助;缺德行的人,即便再有才华,也会众叛亲离。"
陈志远听得认真,不由得想起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父母苦口婆心劝他读书,他却觉得啰嗦;朋友约他出游,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想到这里,他心中升起一股深深的愧疚。
"至于智慧,"王永彬继续说,"不仅仅是指读书识字,更是指对世事的洞察和理解。真正的智慧,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到某一页,读道:"'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包含着大智慧。处理事情的时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这样才能少生事端;读书的时候,要想着如何用在自己身上,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陈志远听到这里,忍不住问:"先生,可是我现在已经二十四岁了,年纪不小了。这三件事,还来得及学吗?"
王永彬看着他,目光温和而坚定:"来得及。《围炉夜话》里说:'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关键是你有没有这个决心。"
陈志远站起身,向王永彬深深鞠了一躬:"学生明白了。请先生收我为徒,让我跟着您学习。"
王永彬摆摆手:"收徒就不必了。你在这里住几天,我们好好谈谈。这三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特别是心境这一关,最难过。"
接下来的几天,陈志远就住在王永彬家中。每天傍晚,师徒二人就围坐在火炉边,聊人生,聊学问,聊为人处世之道。
第二天晚上,王永彬给陈志远讲了一个故事。
"明朝有个读书人,叫胡居仁,是理学大家。他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连油灯都买不起。可他不肯放弃读书,每天晚上就借着月光看书。冬天的时候,天寒地冻,他的手脚都冻裂了,可他还是坚持。"
"后来呢?"陈志远问。
"后来他成了一代大儒,学生遍天下。有人问他,那些年苦不苦?他说,苦是真苦,可心里是甜的。读书明理,这是世上最快乐的事。"
王永彬看着陈志远,认真地说:"你看,同样是贫寒,有人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有人却能苦中作乐,奋发向上。差别就在心境。"
陈志远若有所悟:"先生的意思是,心境能改变一个人看待苦难的方式?"
"不仅如此。"王永彬说,"心境还能改变你的选择,而选择决定命运。你之前为什么不好好读书?就是因为心境浮躁,觉得功名唾手可得。现在你心境变了,开始反省自己,这就是转变的开始。"
第三天,他们谈到了德行。
"德行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它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王永彬说,"宋朝有个宰相叫范仲淹,你听说过吗?"
"听说过,就是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位。"
"对。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在寺庙里读书。每天只煮一锅粥,等粥凝固了,分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有个富家子弟看他可怜,送来好吃的,可他碰都不碰。"
陈志远不解:"为什么?"
"因为他怕吃了好东西,就不能再安心读书了。这就是他的德行——知道什么该接受,什么不该接受。后来他做了官,俸禄不少,可他把大部分钱都拿去救济穷人,自己还是过着清贫的日子。"
王永彬顿了顿,又说:"德行,说白了就是克制。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脾气,克制自己的私心。这很难,可正因为难,才珍贵。"
第四天晚上,陈志远问起了第三件事——智慧。
王永彬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智慧这件事,最难讲清楚。它不是简单的聪明,也不是单纯的学识。"
他看着炉火,若有所思:"真正的智慧,是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明白人生的规律。它包含着对天道的领悟,对人性的洞察,对时势的把握。"
![]()
陈志远听得入神,正想追问下去,王永彬却话锋一转:"不过。
这第三件事,我不能这么简单地告诉你。你需要自己去体悟。"
"先生,这是为何?"陈志远有些着急。
王永彬笑而不答,只是说:"明天我带你去见一个人,你就明白了。"
那一夜,陈志远辗转难眠。他知道,先生要说的,一定是最关键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