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包青天,谁不知道他那张黑脸上的月牙?这位铁面无私的清官,生前让多少权贵吃了瘪,按理说死后应该有人想挖他祖坟泄愤才对。
可奇怪的是,嘉祐七年那个夏天,当21口一模一样的棺材从开封城门同时抬出来的时候,连以盗墓为生的贼人都被震撼了。
![]()
从那以后,江湖上竟然流传出一条铁律——包拯的墓,谁也不许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死人的棺材,怎么就让盗墓贼都立了规矩?
嘉祐七年的开封城,梅雨季节刚过。
64岁的包拯躺在病榻上,已经说不出话来。
这位在朝廷干了大半辈子的老臣,身体终于撑不住了。
府里的下人来来回回,却没人敢大声说话。
包拯这一生,没攒下什么家产,府里简朴得很,连个像样的摆设都找不出来。
![]()
包拯闭上眼睛的那天,整个开封城都安静了。
宋仁宗听到消息,愣了好一会儿。
这个敢当着自己面吐口水的老头子,这个为了说实话连皇帝脸面都不给的包黑子,就这么走了。
仁宗马上下旨,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衔,给了个"孝肃"的谥号。
这个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代表着对他一生品行的最高评价。
包拯这辈子活得太清白了。
他在端州当知府的时候,那地方出产好砚台,当地官员都要进贡。
可包拯在那儿待了三年,走的时候连一方砚台都没拿。
这事儿传出去,多少人觉得他傻。
![]()
权贵们送礼,他不收;朝堂上有人拉拢,他不理;就连皇帝想给他升官,他都要先把事情说清楚才肯接受。
包拯做监察御史的时候,弹劾起人来毫不留情。
庆历四年之前的几个月,他刚升上这个位置,就开始四处找问题。
贪官污吏被他抓出来一大堆,就连皇亲国戚他都敢参。
有个权贵想走后门办事,被包拯当场轰了出去,那人气得在外面骂了半天。
朝廷里的官员提起包拯,心里都打鼓。
![]()
这人太较真,不管你是谁,只要违了规矩,他就敢上奏折。
有一次,几个大臣在背后商量,说包拯这么干下去,迟早要出事。
他们倒不是真关心包拯,而是怕自己哪天被他盯上。
包拯出使辽朝的时候,表现得特别硬气。
辽国那些官员想试探大宋的底线,结果碰上包拯这块铁板。
他在谈判桌上寸步不让,回来后还给皇帝上书,建议重用那些熟悉边境情况的将领。
这份奏折得罪了不少在京城混日子的武将,他们觉得包拯多管闲事。
年纪越大,包拯越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六十多岁的人了,还是那副臭脾气。
![]()
有人劝他收敛点,他说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改不了。
权贵们表面上不敢说什么,背地里却盼着他早点退休。
可包拯一直干到身体垮了为止,临死前还在操心朝政。
包拯的葬礼办得很简单,没有大张旗鼓的排场。
出殡那天一大早,城门口就聚集了不少百姓。
大家都想送包青天最后一程。
![]()
可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愣住了——21口一模一样的棺材,同时从不同的城门抬了出来。
这些棺材用的木料都一样,漆成一样的颜色,连抬棺材的人穿的衣服都分不出区别。
百姓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哪口才是包拯真正的棺材。
有人想跟上去看看,结果21队人马分别走向不同的方向,根本追不过来。
城里的人议论纷纷。
有人说这是包拯生前安排的,怕死后被人报复;有人说这是为了防止盗墓;还有人猜测,包拯是想把棺材分给买不起棺材的穷人。
各种说法都有,可谁也说不准哪个是真的。
权贵们听说这事,心里五味杂陈。
![]()
有人冷笑,觉得包拯多此一举;有人却感到不安,因为确实有几个被他弹劾过的官员,私下说过要在他死后做点什么。
21口棺材一出,这些想法都打消了。
你连真墓在哪儿都找不到,还怎么报复?
盗墓贼是个古老的行当,这些人专门靠挖别人的墓为生。
有钱人死了,陪葬品多,自然成了他们的目标。
盗墓贼之间也有规矩,什么墓能挖,什么墓不能碰,都有讲究。
![]()
包拯出殡那天,有几个盗墓贼也混在人群里观察。
他们的职业习惯是看谁家办丧事,好盘算着过段时间去下手。
可看到21口棺材同时出城的场面,这些人都傻眼了。
有个老贼头当场就说了一句话:"包青天这墓,咱们这行不能碰。"
这话很快在盗墓贼圈子里传开了。
起初有年轻的贼不服气,觉得不就是个死人吗,有什么好怕的。
老贼们就跟他们讲道理:包拯这人,生前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实事?你去挖他的墓,传出去还想不想在这行混了?
这条规矩真的立住了。
后来有个外地来的盗墓贼不知道这回事,打听到包拯墓的大概位置,准备动手。
结果被本地的同行知道了,一帮人把他围住,差点打断腿。
![]()
他们告诉这个外地贼:"别的墓随你挖,包青天的墓动一下试试?我们直接把你送官府去。"
这种职业道德听起来挺矛盾的。
盗墓本来就是犯法的事,这些人却对包拯的墓格外尊重。
有人说这是"盗亦有道",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包拯在民间的威望太高,连贼都不敢造次。
不管怎么说,这条规矩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了盗墓行业里的铁律。
包拯这辈子没给自己留什么,却给老百姓留下了太多。
他在开封府当官的时候,专门开了个堂口让百姓告状。
以前告状得托关系找门路,包拯一上任就把这套取消了。
![]()
谁有冤屈直接来说,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他都受理。
有个卖菜的老汉被地痞欺负,去衙门告状却被门房赶了出来。
老汉在门口哭,正好被包拯看见。
包拯当场把门房骂了一顿,亲自把老汉请进去,把案子给办了。
这事传开后,老百姓都说包青天是真心为民做主的好官。
包拯的铁面无私不是装出来的。
有个远房亲戚仗着这层关系欺压百姓,包拯知道后二话不说就把人抓了起来,该判什么刑就判什么刑。
亲戚在牢里喊冤,说念在血缘关系上通融一下。
![]()
包拯只回了一句话:"正因为是我的亲戚,更不能坏了规矩。"
老百姓记得这些事。
包拯走了以后,很多人自发地去祭奠。
有人在家里供着他的画像,有人在街头巷尾讲他的故事。
这种发自内心的敬重,不是哪个官员能花钱买来的。
21口棺材出城那天,百姓们哭得稀里哗啦,不是因为他官做得多大,而是因为他真的把老百姓当回事。
21口棺材的秘密,后来慢慢被人猜出来了。
包拯确实在里面,可另外20口棺材并不是空的。
![]()
这些棺材最后送到了不同的地方,有些去了贫民窟,有些送给了买不起棺材的人家。
包拯生前就交代过这事。
他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多,死后可能会有人搞破坏。
用多个棺材出殡,一方面是保护自己的墓地,另一方面也是想帮帮那些连死都死不起的穷人。
那个年代,穷人家办丧事,往往连口棺材都买不起,只能草草埋了。
包拯想着,反正自己也就用一口,剩下的给有需要的人吧。
有户人家的老人刚过世,正发愁棺材的事。
突然有人送来一口做工精良的棺材,说是包大人留下的。
这家人当场就跪下了,对着棺材磕了好几个头。
![]()
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很多起,开封城里的穷人都在传,说包青天活着的时候护着他们,死了还想着他们。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百姓那么舍不得他。
包拯用21口棺材,既保全了自己,又照顾了别人,还避免了民众过度悲痛影响正常生活。
这种考虑周全的做法,正是他性格的体现。
他这一辈子,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把事情办好,怎么让老百姓过得更好一点。
包拯64年的人生,前半辈子在地方上磨炼,后半辈子在朝廷里硬扛。
他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也没有攀附过什么权贵。
靠着一股子犟劲和对百姓的真心,硬是在官场上站稳了脚跟。
![]()
年轻时候的包拯就显露出不同寻常的性格。
别人当官都想着怎么捞好处,他却处处守规矩。
在端州那三年,多少人劝他拿几方砚台回去,说这是地方特产,不拿白不拿。
包拯就是不肯,说拿了就是贪,贪了就对不起朝廷,对不起百姓。
包拯和宋仁宗有过几次深谈。
有一次讨论太子人选,包拯说话非常直接,把仁宗的一些想法都否定了。
仁宗没有生气,反而觉得朝廷需要这样的臣子。
他知道包拯说的都是实话,虽然听着刺耳,却是真心为国家着想。
包拯活到六十多岁还没有儿子,这在古代是很罕见的。
![]()
有人说他家风水不好,有人说他命里如此。
包拯自己倒不在意,他觉得为国家做事就够了,有没有后代并不重要。
这种纯粹的想法,在那个讲究传宗接代的年代,显得格外特别。
包拯的影响力超越了他的时代。
他死后几百年,人们还在讲他的故事,编他的戏。
那个额头上画着月牙的黑脸形象,成了公正无私的象征。
虽然戏曲里的情节有很多虚构成分,可包拯的精神内核没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包拯这个人,活着的时候把权贵得罪了个遍,死了以后连盗墓贼都不敢碰他的墓。
21口棺材的故事流传至今,提醒着后人什么叫真正的清官。
![]()
他没留下金银财宝,却在老百姓心里立了座碑。
这年头,能做到死后还被人记着念着的官员,又能有几个?包拯用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把百姓放在心上的人,百姓也会把他记在心上。
这才是真正的流芳百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