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近日在上海美术馆展出,800件展品的庞大阵营出现在2万平米的展厅里,刷新了中华艺术宫一个展览占据展厅面积最大的纪录,而把一个美展当作一项文化工程来做,则是开创了地域美术史展览的先例。
作为美术史的展览,首要的是能够把各个时代、各个时期重要作品的全面呈现,这一点,这个展览做到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美术作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经典美术作品感动了观众中的几代人,勾起了他们对时代风云、社会风尚的回忆。当他们回过神来,想到这么多经典作品竟然全部出自广东美术家之手,不禁感慨万千。广东百年美术已然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
美术作品是美术史展览的叙事主角,一个美术馆的藏品数量与质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美术史展览的成败。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大都是广东美术馆的藏品,又是出乎意料的。广东美术馆的前身是建于1957年的广州美术馆,建馆之初就拥有一批来自广州各个美术机构、研究机构、学校等单位的旧时收藏。老一辈艺术家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纷纷把自己的作品悉数捐赠给广州美术馆,成为当时一种现象级的社会风尚。之后有关部门又将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方人定、关山月、黎雄才等在20世纪70、80年代为一些国家公共机构创作的大型美术作品800多件划归广州美术馆。进入21世纪后,广东美术馆20多年来连续举办的“广州三年展”又为其留下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现当代艺术作品和文献资料。1997年新构建的广东美术馆如今已收藏有近4万件作品,成为“富甲一方”的全国重要美术馆之一。
![]()
作为美术史的展览,对美术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显然更为重要。2017年11月,广州美术学院成立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987口述历史工程”是专门为70至90多岁的老艺术家“留音留像”的抢救性工程,“口述历史”采用视频的方式采访了60位艺术家,每人讲述3个小时,内容为回忆个人亲历的从事美术事业的过程,以及与“二高一陈”、李铁夫、黄新波、赵兽、胡一川、王肇民等广东美术大家共事、交往的经历,总共采录了1万多分钟。虽然展览中对画家个体研究只设立了两个特别项目:“山月常明——关山月个案研究”和“松风三境——黎雄才个案研究”,此外还在其他板块里展示了黄新波、胡一川、王肇民、林风眠、关良以及岭南画派等个案研究,以个案带动出个人的团体的艺术创作与地域性美术发展的紧密关系。
![]()
作为美术史呈现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于2017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展,同年回到广东美术馆展出,继而又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巡展。今年3月该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再次揭幕,之后即筹划到上海开展。从5月到10月的5个月时间里,对这个展览规模作了进一步扩大,增设了关山月与黎雄才两个个案研究,提调了广东省各区域、地、市的美术作品,使之更具全面性和当下性。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协名誉主席李劲堃说,这个展览决定到上海展出准备了5个月,其实,广东无数的学者、艺术家为这个展览准备了一百年。对此我完全理解这一百年的含义,应该是指广东美术家始终怀有“其命惟新”的革新精神、艺术抱负和创造历史的使命感。作为一项文化工程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举办意义乃在于确立广东美术百年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坐标上的地位。
![]()
上海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激荡的浪潮中始终是个搏击潮头的弄潮者,海纳百川,融合中西。无论在《海上绘画全集》《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1949—2009)》等出版上,还是在“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历时30年的“上海双年展”、历时40年的“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等展览在对上海美术史的梳理、研究上亦不遗余力地做了大量工作。上海与广东在百年美术发展上形成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南北呼应的格局,也许是“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上海展出的特殊意义所在。于是我想,如果上海办一个“海派美术百年大展”去广东展出,那么上海准备好了吗?
原标题:《新民艺评|朱国荣:把一个美展当作一项文化工程来做》
栏目编辑:蔡瑾 文字编辑:江妍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王凯
来源:作者:朱国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