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乳精,这个名字对于很多80后、90年代初的人来说,绝对不陌生,它曾是中国富裕家庭极为盛行的营养饮品,堪称当时的国民奢侈品。
然而,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它悄然消失,不再流行。今天,我们回顾一下这款曾经风靡全国的饮品:它究竟是什么,又为何突然“消失”?
不止是饮料,更是“浓缩的营养奢侈品”
严格来说,麦乳精是以乳粉、炼乳、麦精为核心,添加可可粉、砂糖、鸡蛋粉等原料,经真空干燥制成的速溶性营养固体饮料。
从名字就能拆解出它的精髓:
“麦”来自二棱大麦制成的麦精,带来独特麦芽香;
“乳”指奶粉、奶油等乳制品,构成核心营养;
“精”则源自葡萄糖等原料经烘焙产生的浓郁风味。
![]()
麦乳精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19世纪末,英国霍立克兄弟为制作婴儿食品,研发出麦芽与牛奶结合的配方,命名为“麦乳精”,一时风靡欧美。
1937年,上海九福制药厂从瑞士引进技术,诞生了国产首款麦乳精“乐口福”,但受战乱影响,彼时能享用它的人寥寥无几。
真正让麦乳精走进千家万户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咖啡厂接手后调整配方,使其更适配中国人的口味。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款不用粮票却价格不菲的饮品,瞬间成为“硬通货”——走亲访友送一罐倍有面子,家里只有孩子、病人或贵客才能品尝。
到了90年代,麦乳精作为一种“营养滋补品”的形象深入人心。它被认为是补充营养、增强体质的佳品,尤其适用于病人、老人和儿童。
曾经的奢侈品,为什么不流行了?
麦乳精的流行本就深深烙印着时代印记,当社会发生剧变,它的退场也成为必然。
![]()
改革开放后,供销社的货架逐渐被汽水、果汁、可乐等新式饮品填满。曾经稀缺的纯牛奶慢慢走进日常。
阿华田、美禄等同类产品同台竞技,更别提后来崛起的奶茶、咖啡等现调饮品。
麦乳精“速溶营养”的核心优势被稀释,在丰富的选择面前,它不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此外,供不应求的热度催生了大量仿冒产品。部分厂家偷工减料,用廉价原料替代优质乳粉、麦精,导致市面上的麦乳精味道参差不齐。
有网友后来怀旧购买时发现,新款麦乳精口感寡淡,完全没有记忆中的浓郁风味,这种失望进一步消耗了产品的口碑基础。
据分析,麦乳精每100克含77克碳水化合物,总糖量高达65%~70%,而蛋白质含量仅8%左右。
![]()
过去人们认为“甜就是有营养”,但随着健康意识提升,高糖、营养单一的问题被放大。它从“滋补品”变成“高糖饮料”,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新需求。
对70后、80后而言,麦乳精的味道与童年记忆绑定,但年轻一代既没有这份情感联结,也更偏爱奶茶的丝滑、咖啡的醇厚。
如今超市角落的麦乳精,大多只剩老一辈人买来怀旧,市场自然不断萎缩。
麦乳精的流行,恰好填补了物资匮乏年代人们对营养与甜蜜的渴望;它的退场,则标志着社会进步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对那些尝过麦乳精的人来说,怀念的或许不是那口甜,而是敲碎结块时的期待、偷偷干吃时的窃喜,是那个物资简单却幸福感纯粹的年代。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麦乳精早不是必需品,但想起它,就想起妈妈藏在橱柜里的罐子,那是童年最甜的秘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