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文章《》提到了一个小知识点,Royalty分层计算分为两种:Bucket royalty tiers和Progressive royalty tiers。
这篇简单分析下两种计算方式的区别。
通常BD合同中会定义Royalty的分层分配比例,一般是随着销售额的增加,分成率不断上升,从而让许可人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
典型的分层Royalty结构可能如下所示(本文后续的计算以此为例):
年销售额 0–1 亿美元:5% 分成;
1 亿美元 — 10 亿美元:7% 分成;
≥10 亿美元:10% 分成;
但Bucket royalty tiers和Progressive royalty tiers在使用同一个分层结构的时候,计算方式非常不同。
PART.01
Bucket Royalty tiers
如果是 Bucket royalty tiers,在对应的销售额层级,最终的分红按该层级的所有收入乘以按该级别的费率收取。
也就是,假设:
销售额5000万美元,则分成=5% * 5000 万美元=250万美元
销售额 3 亿美元,则分成=7% * 3 亿 =2100 万美元
销售额 15 亿美元,则分成=10%*15 亿=1.5亿美元
这种情况下,销售额一旦超过某一个层级的临界值,这可能会导致特许权使用费大幅增加。
所以这种情况可能存在销售额越高,被许可方的收益反而更少的极端临界点情况。
PART.02
Progressive Royalty tiers
对Progressive royalty tiers,就略微复杂了。但这种方式和我们个税的累进制收取异曲同工,也非常容易理解。
也就是,如果同样的年销售额度假设,那么:
![]()
所以在Progressive royalty tiers中,只有超过每个层级阈值的收入才会受更高分红比例的影响,从而导销售分红的升高更加平稳。
在相同的销售额度下,随着销售额的增加,与Bucket royalty tiers比,这种累进制的分红会导致授权方的分红数目偏低。
![]()
PART.03
如何决策?
使用Progressive royalty tiers累进的特许权使用费等级有助于协调双方的利益。这种结构可以更公平地分配风险和回报,鼓励双方长期合作,特别是在产品早期阶段。
另外,随着销售额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特许权使用费,从而促进许可人和被许可人双方都积极实现销售额最大化的合作伙伴关系。
Bucket Tier简单粗暴,简化了计算和审计条件,通常在寻求简化财务运营时非常有用。尤其是双方都会积极参与商业化流程的合作,尤其是在涉及多种产品、多个地区或收入流的复杂交易中。
![]()
但在BD谈判中,为确保最终获得期望结果,最好使用两种方法对各种场景进行建模来准备谈判。
在双方达成一致后,必须在合同中明确销售分红的计算方式,以及同时举例对计算方式进行澄清。
欢迎大家加入胖猫的星球(私人社区),和优秀的小伙伴们一起讨论、学习、成长、进步、搞钱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