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过去的人和事感到感伤,背后有着未完成的告别。
在临床心理实践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体验常引发我们的关注:个体对久远过去的人、事、物或情境,持续怀有一种弥漫性的感伤。这种感伤并非总与重大的、显性的丧失事件直接关联,反而更多地附着于那些看似微小的生活片段——一本童年读过的书籍、一段无疾而终的友谊、一个生活过的旧居。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审视,这种持久不散的感伤情绪,往往并非源于记忆本身的内容,而是指向一个更为深层的心理现实:这些过去的经验,未曾经历一个完整的、仪式性的心理告别过程。
感伤作为“未完成哀悼”的外显症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哀悼与忧郁》中,对健康的哀悼与病理性的忧郁进行了经典区分。健康的哀悼是一个渐进的心理过程,个体需要将投注在已失去客体(人或事物)上的精神能量(力比多),逐步地、痛苦地撤回,以便将这些能量重新投注于新的生活关系与目标中。这个过程伴随着对丧失现实的反复确认与接纳,最终使个体得以在内心保留对客体的记忆,同时恢复投入现实生活的能力。
然而,当这一过程因内在或外在的干扰而中断时,便会导致“未完成的哀悼”。个体无法将投注的情感能量完全撤回,也无法彻底接纳丧失的现实。于是,那份与客体联结的情感,便被“冻结”或“封存”在了时间的长河中。日后,任何能够唤醒该客体记忆的线索——例如书中的一句话、一段熟悉的旋律——都仿佛瞬间解冻了这份被封存的情感,个体重新体验到丧失之痛,表现为我们所观察到的“感伤”。这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被压抑的哀伤在当下的重现。可以说,每一次突如其来的感伤,都是一次被延迟的、未竟的告别尝试。
“走一路丢一路”:分离焦虑与情感投注的困境
将这类个体的心理状态比喻为“走一路丢一路”,是极为精准的描绘。这里的“丢”,并非主动的舍弃,而是一种被动的情感耗散。每一个未能妥善告别的过去客体,都带走了一部分曾经投注其中的情感能量。个体在生命历程中不断经历此种微小的、未被觉察的丧失,其情感储备便如同一个存在漏洞的容器,持续性地流失,从而产生一种普遍的匮乏感与耗竭感。